找准切入口 品读体会──评洪婵娟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44048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准切入口 品读体会──评洪婵娟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找准切入口 品读体会──评洪婵娟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找准切入口 品读体会──评洪婵娟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准切入口 品读体会──评洪婵娟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准切入口 品读体会评洪婵娟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文章,尤其是少年周恩来那拳拳爱国之心值得今天的学生好好揣摩与体会,但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是比拟陌生的。在洪老师的课堂上,洪老师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紧扣文本,让孩子们的情感在研读中起伏跌宕。一、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从内容上看,课文波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忧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等。如果按照事情开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搁时间,听起

2、来也是索然无味。洪老师巧妙地抓住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担忧,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妇女惨遭欺凌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中华不振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深入解读,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样就以此到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文章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二、紧扣文本语言,落实“三维目标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爱护。这件事充沛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周恩来也是在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之前方明白这一点,并有了让中华

3、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潜心会文的关键点。从这段的语言描写来看,作者围绕受害的妇女主要描写了三种典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振,一是巡警,他代表的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二是洋人,他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的嚣张与霸道,三是围观的人群,他们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懦弱。无论是哪种角色都从本质上解释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课堂上,教师以“哪些人的行为让你特别想说点什么为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如“不敢、“得意扬扬、“训斥等词语,在讨论与思考中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从而从情感上得到升华。三、立足人物,提升品质本文描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

4、人成长的故事,因此,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尽管课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感受“中华不振,但感受的最终结果是体会周恩来心系祖国的情感,也就是说,不论怎样,体会人物应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先从自身角度说说你想问什么,当学生提出无数个为什么后,再回到周恩来身上,周恩来是怎样思考的呢?读文章的后几段,结合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表现说说他内心的想法,最后通过几组图片介绍,了解周恩来一生为祖国做出的奉献,这样一来,学生对周恩来的认识也就逐渐饱满起来了。但课堂总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教学中,本堂课上还存在着下列问题需要完善与改良: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堂最后让学生提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去中国人的地方?“洋人为什么抢占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巡警帮忙外国人不帮忙中国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还不够了解,如果教师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当时的资料,应该对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会更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