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43991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南宁市江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 一、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咬文嚼字说“木叶”孟浩然谈中国诗)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说“木叶”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对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到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

2、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学情分析 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并不深厚,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索、探究,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同时文中出现的大量诗句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轻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前可印发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任务

3、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个有关的意象,先让学生独自收集、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有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形成课件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设计理念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寻找合适的支点,对于理解一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并不难,可简单化。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木”、“树”等关键语句的品味,化抽象为形象,于无形中点化学生,提纲挈领、重点突

4、出地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把握它的意思仅是初步的,最终目标是要能举一反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了教科书上的课文,要能在课外阅读同类的文章。学习说“木叶” 一文,当然不能例外。因此,教学中进行了适量拓展,希望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使学生掌握运用精到的比较,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实感的方法。 、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

5、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6、七、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自读课文。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熟读揣摩(课前自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前印发有关诗句资料。) 自读目标: 、积累字词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重点品读课文第、段,思考下列问题: 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创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为什么在古代的诗歌中“木叶”可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却很少看见在诗中用“树叶”呢? 品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7、;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色上的暗示性。 总结“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合作探究 在我国诗歌中,“梅”、“竹”、“酒”、“菊”等,都具有暗示性,且意象相对稳定,请结合具体诗词体味古诗中 “梅”、“竹”、“酒”、 “菊”意象的艺术特点、先独立收集、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有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形成课件并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第一组:梅第二组:竹第三组:酒第四组:菊 (二)深入探讨 、导入: 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当我们品读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8、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时,眼前仿佛就出现了江水滚滚,后浪催前浪,茫茫无边的衰叶萧萧而下的场景,我们也感受着诗人那忧国伤时的无尽愁思。但有个疑问,既是衰叶纷落,为何用“落木萧萧”而不像范仲淹苏幕遮一样用“碧云天,黄叶地”呢?读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之后,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愉快地交流、探讨自读体会或疑惑吧! 、检查预习,字词积累(课件显示) 字音 nio li jio zhu x sjn zhn dng 袅袅徕 皎洁 灼热 窸窣尽管 寒砧万应锭 sh w x rng gng yqun cn 征戍 戊戌 戎马 林庚 仓庾不落于言筌 涔阳 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9、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不落于言筌:不用在语言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讨论,言之有理即可肯定。 参考答案:(课件展示) 以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木叶”形 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 4-6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 、“木叶”“树叶”两个形象一字千里。 、自读思考题交流、探讨。(课件展示题目) 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创造的意

10、境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段) 参考答案:高木:叶子越来越少,“落木千山”的空阔高树: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课件展示)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段) 参考答案: 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11、(课件展示: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 为什么在古代的诗歌中“木叶”可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却很少看见在诗中用“树叶”呢?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二者形象之间十分一致,“树叶”不会比“叶”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惯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里,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而“木叶”则全然不同。 品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色上的暗示性。(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段) 参考答案: “木叶”飘零透些微黄叹

12、息漂泊;“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微黄而不飘零,太黄。“木叶”之所以与“落叶”、“黄叶”意味不同,就在于“木”在颜色上富有暗示性:它的颜色可能是黄色的,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课件展示: “木叶”:飘零透些微黄 叹息漂泊;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微黄而不飘零,太黄。 “木”:黄色的;干燥;不是湿润的。 “木叶”:落叶的微黄与干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木”颜色上富有暗示性 总结“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课件展示)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

13、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小结(课件展示)形象意味树叶湿润繁茂木叶微黄、干燥疏朗、绵密落木疏朗、空阔落叶水份、缠绵 (三)拓展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成果汇报) 第一组:梅第二组:竹第三组:酒第四组:菊 (四)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五)布置作业整理探究结果,形成一篇小论文。 九、教学评价 本设计按照熟读揣摩(课前自读)深入探讨拓展应用三个步骤安排教学,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探究的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木”、 “树”等关键语句的品味,化抽象为形象,于无形中点化学生,化繁为简、提纲挈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