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的对策与措施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43836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的对策与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的对策与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的对策与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的对策与措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摘要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2001)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作为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英语教育论文但由于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素质相对落后,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困难。本文从知识、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以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某小学为例,就如何提升小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素质提出对策性建议。关键词跨文化教学素质;知识;态度;能力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2001)明确规定了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但由于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的跨文化教学素质相对落后,所以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是乏力的。本文尝试从知识、态度和能力三方面,以天

2、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某小学为例,就如何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提出对策。一、症: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欠缺 所谓教师跨文化教学基本素质,是指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母语和英语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因素及其交互关系的知识、意识等,以及把这种知识、意识运用于教育教学行为中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某小学6位英语教师为期一年的常态课追踪,发现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从整体上看相对欠缺,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方面表现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化知识:对英语言中附着的社会文化知识解读不够。任何语言知识都潜存着相对应的文化知识。目前我国小

3、学英语教师在积累和丰富英语言的文化知识上比较欠缺,这集中表现在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英语言文化知识推介不够。第一,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日常社会生活规范缺乏必要的介绍。以我国小学课堂管理经常使用的“打小报告”为例,在西方国家的小学课堂中“打小报告”不仅不被提倡反遭禁止,原因是其不利于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而此举在我国小学课堂管理中却被鼓励使用。再以对教师的称谓为例,英语国家通常以Mr,Mrs,Miss后接姓氏称呼老师,但在我国小学课堂上,学生通常用“teacher”加姓氏来称呼老师,很少有英语老师对此提出异议。第二,对有代表性的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缺少基本

4、的解释。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其语言成长的土壤,英语言本身的发展和所蕴含的寓意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传承密不可分。但通过常态课的跟踪发现,跨五个年级的六位英语教师中只有一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介绍过山姆大叔作为美国的别名的由来, 一位介绍过西方愚人节的来历等。在英语课上,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能拓宽小学生世界视野的文化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第三,对英语国家中物质概念所具有的文化含义了解和挖掘得不够。物质文化知识是最容易认知的,如建筑、服饰、日常用品等在不同国家都可能会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英国剑桥大学随处可见的自行车等。帮助学生识认物质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英语国家

5、的文化,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对此基本不涉足。2.文化态度:对待和接纳英语文化现象态度偏颇。对于英语教材中反映出的文化现象,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的文化态度摇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看待东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不够稳定、客观。对于小学英语教材中或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跨文化现象或行为,很多教师对其加以想当然的臆猜和解释。如,有的教师对于英语中被广泛使用的“dog”以我们东方人的文化观念进行解释,使得一些学生无法正确理解“dog”构成的短语的真实含义。第二,在接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态度上有失偏颇。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社会习俗、价值观等。面对文化差异,小

6、学英语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态度。有的教师对一些与本民族文化有较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文化习俗、特征,表现出不应有的成见或偏见,如对英语国家家庭成员彼此直呼其名的习俗表现出否定的态度。还有一些教师则对英语言文化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媚外态度,对英语言文化一味地持全面肯定、全盘接受的态度。无论教师持以上哪种态度,所导致的后果都是偏颇的,对小学生在初步认知、理解和接受东西方文化差别上都是有负面影响的。由于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突出的主导地位,而小学生可塑性和模仿性又极强,使得学生的观念和认识、文化心态的形成极易受教师的影响。3.文化能力:缺少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从基础教

7、育阶段开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能够得到一线教师认同的,但教师们普遍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选用的教法单调、刻板。在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采用的是适合高年级学生的讲授法,从“warm up到presentation”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很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阅读等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对话、交流等互动活动来引导其对英语文化理解和认知。这种教法使得学生对英语言文化的认知停留在教师有限的讲解和间接的描述。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针对教材中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开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或比较。不开展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既无益于学生理解本土文化和历

8、史传统也无益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规范。第三,对于教材中的对话,只重“记背”不重“理解”。面对教材中专门针对学生交际能力设计的小对话,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目的在于让学生记忆单词、词组,而并非理解其中的文化情境或文化习俗。这种脱离语境和文化背景的操练尽管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但无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且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二、诊:对小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形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小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素质的落后,不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由于小学英语教师在知识、态度和能力等三个方面缺乏跨文化教学素质,对学生的影响也对应地

9、反映在这三个方面。1.跨文化知识的原始积累不足。由于教师对英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知识推介不够,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就缺乏对跨文化知识的原始积累,对英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表现出狭窄、片面和陈旧的特点。一方面,狭隘、片面的文化知识会导致以偏概全的后果,使学生无法看到在英语言背后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文化特征,使其在运用英语交际时容易产生误会和歧义;另一方面,学生所了解的一些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可能过分陈旧,已经不能反映当代英语国家的一些社会文化特点,不利于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正在发展变化中的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现状。2.跨文化态度的初始成长受阻。教师跨文化态度的摇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最初的文化心态形成

10、,容易使学生形成两极的消极文化态度。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的文化态度可能会走向两极,非左即右,要么妄自菲薄,缺乏自信,盲目尊崇英语国家的文化;要么妄自尊大,自以为是,民族文化意识过度膨胀。两极分化的消极的文化心态,或者可能使基础阶段的学生错误地解读和不加分别地接纳英语国家文化,或者容易使一些学生对英语言文化产生不恰当的心理距离或隔阂。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其在后续的语言学习中遇到文化障碍,都可能在未来的语言应用时无法恰当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3.跨文化认知的基本能力欠缺。跨文化认知的基本能力形成于小学英语学习阶段。目前小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素质相对落后,影响到小学生基本的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形成。如

11、果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不能向学生全面、准确而客观地介绍英语文化,就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文化敏感性,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自主认识文化现象和辨析文化差别等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英语文化现象识认困难,就谈不上在未来的学习中对东西方文化间的异同的辨析能力、小学英语教育论文比较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高了。需要补充的是,多数小学英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身跨文化教学素质缺乏对于英语教学整体效果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缺乏跨文化教学素质,首先,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英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效果。没有文化知识作为依托,学生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知识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可能因为与现实中的社会文化生活脱节而无用武之地。其次,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目标产生动摇,对枯燥、单调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到其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后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