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438017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4月嘉兴一中高二历史选考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史学理论)# / 4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一、五种基本的史观1、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 业文明;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2、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4、 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 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5、

2、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来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革命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重要动力。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1、解读“历史人物”例1: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思考:这四人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因为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并颁布了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

3、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 措施。 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 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2、解读“历史事件”例2:( 07年广东卷)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 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材料二 近二、三

4、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 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从材料一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双半 社会的结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材料二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a. 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b. 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c. 思想文化:

5、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条件。材料三 法国著名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新史学中认为:“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而且还是习俗史”。(4)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新中国建立的影响。新中国的建立,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土葬为火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时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解读“历史现象”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评价较咼评价较低通商口岸洋务运动义和团运

6、动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 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三、多元史观在选考要求中的应用1、获取和解读信息一一全面、准确的提取试题材料中蕴含的史观观点2、调动和运用知识一一略3、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略4、论证和探讨问题一一多元的看待历史问题、历史观点,

7、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评判历史 事物,客观、全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四、提升练习:1 . (2009江苏7)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 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A. 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2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 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 .生态史观B.全球史观C .社会史观 D.革命史观3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

8、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 后半叶以后近代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 军事近代化政治近代化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中反映了 19世纪 ) 技术近代化文化生活近代化A.B .C .D.4.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 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B. 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D. 君主

9、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太祖因令居正等( )5.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 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 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些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中刘贺的形象B. 考古发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文献的局限性C. 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文献与考古的相互印证之上D. 出土文物因其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而最为可信6. 由史记及孔子的第51代孙所撰孔氏祖庭广记均可推断: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这已成定论。但据新近发掘出的汉代海昏侯墓

10、葬中的一块屏风记载推算,孔子生于前 566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可靠B.史学研究要开放包容、重视新材料C.历史记载都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7.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B. 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C. 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D. 尚

11、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8.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初版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强拥为皇帝,此乃时势所 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则认为,“太祖”制造了契丹南下的假情报,利用率军出征之 际授意将士黄袍加身。下列对此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真相需得到考古学的证明才可弄清B. 重修的太祖实录因史官无所隐晦故其记载真实可信C. 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性质是为彰显政权的合法性D. 史书记载没有客

12、观公正可言,对史书记载应持怀疑态度9.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相信,佛教是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很多中外学者写的中国佛教史都采用了这种写法,法显、玄奘到印度取经的历史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但是对于这一接近于“定论”的说法,还是遭受了一些学者的质疑。比如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 入里说道:“佛教之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据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历史真相随着证据的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B. “陆路”说得到更多学者支持可信度较高C.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相信D.两种说法反映的史实可能并存10. “历史关注的不仅是独特事件,同时还是被评定为重要的独特事件。从许多方面来

13、说,历史都是一种判断”。作者旨在表达()A. 历史的存亡由史学家的个人意义构建来取舍B. 历史学家应关注个别现象多于典型现象和普遍现象C. 历史掺杂着价值观念,是事实与史学家个人意义判断的结合D. 历史难以捉摸,但可以使用普遍性法则进行解释以昭示其特殊内涵11. 由于立场、史料的差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往往给出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各项,因史料差异而导致历史解释不同的是()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底是“文明的传播者”,还是“文明的终结者” 商朝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后来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底是萌芽于英国,还是意大利 朝鲜战争中,美国到底是侵略者,还是和

14、平的维护者A.B.C.D .12. 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下列史学研究的主题较不适宜采用这一方法的是A.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C.建国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变动13.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的影响,( )B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形成的原因D.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一直把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978年以来,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探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新的见解渐次问世,如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以1900年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等。这一变化过程,最能说明()A.社会制度决定史学研究立场C

15、.史学观点越新越具有合理性B. 思想解放推动史学研究发展D. 历史分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14. 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 意义”。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15. 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争论已几十年。 主张发掘者认为.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 成为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