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共6页)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43638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共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共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共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共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共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共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共6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远古1840 年)历史时期阶段特征(政治)中央政制地方政制选官制度先秦时期夏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阶级和国家产生; 王位世袭制的确王位世袭制: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相、卿士、卜、祝、史封侯、伯注意:特征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家与国密切联系世 官制西周立;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推行,逐渐形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比较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统治的需要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巩固统治内容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

2、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分封最多是同姓诸侯)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核心内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具的义务。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有相对大的独立性。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和国密切结合。影响积极(前期):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对当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消极(后期):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对后世: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破坏标志:楚王问鼎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受破坏;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承。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4、。相同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春秋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和战国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秦汉秦封建社会的初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背景:历史根源: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前提条件: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BC23

5、0 年BC221 年先后灭六国。BC221 年建立秦朝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概念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1. 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称号):显示皇帝的神圣感例如: “皇帝” “朕 “制” “诏”“玺”皇权至上(权力):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例如:虎符调兵皇位世袭(王位):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监察百官;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九卿:丞相之下设诸

6、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3. 地方建立郡县制建立A、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B、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为 36 郡内容A、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B、县(长/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C、乡里亭意义:A、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官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按 军功 赐爵,皇帝 任命影响(1)积极方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

7、大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消极方面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1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专心-专注-专业历史时期阶段特征(政治)中央政制地方政制选官制度汉西汉:中朝外朝制度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参与决策,原三公九卿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王权。郡国并行(汉初):王国威胁中央集权,出现王国问题,最终导致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平定。推恩令(汉武帝):规定诸

8、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为列候,归郡统辖,削弱王国力量, 解决王国问题;全国分为 13 州,州做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郡国长官。(汉武帝)察举制( 举 荐孝廉征辟制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光武帝)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 国两 晋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分裂,但后来出现局部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门 第南 北朝高低) 门 阀 兴起士族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下设

9、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影响:(1)对当时三省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分工明确,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设节度使,掌握(政治、军事、经济)大权,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后来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御使台作为监察科举制(1) ) 形成:出现: 隋 炀 帝分 科 考试。完善: 唐 朝 设立 进 士科。发展: 宋 元 明清 1905年结束(2) ) 意义: 科 举制 把 读书、考试和 做 官联 系 起来,有利于 打 破特 权 垄断,扩大官 吏 人才来源, 提 高 官员 文 化素质。把 选拔 人 才和 任 命官 吏 的权力,从世 家 大族 的 手里 集 中到 中 央政府

10、,大大 加 强了 中 央集权。 是 封建 选官制 度 的一 大 进步,为历朝 所 沿用,影响深远。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对后世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为后世所沿袭宋元宋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二府三司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宰相)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副相)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收兵权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政治: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州郡之下

11、设通判作为地方监察;经济: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评价:(1) 积极方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为元明清时代的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2) 消极方面:政治上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经济上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军事上重文轻武、统调分离造成战斗力低下,最终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抵御外族入侵过程中往往失败。(应精兵简政/王安石变法)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行省制原因:为改变宋朝末期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12、;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内容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作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省,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及宣慰司。意义:对当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历史时期阶段特征(政治)中央政制地方政制选官制度明清明朝封建社会后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废宰相()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需要进一步加强中集权。地方政制改革,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根本原因/目的)丞相胡惟庸事件。(借口

13、)()废除1380 年明天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宣告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设内阁(1)原因:皇帝亲自处理全国政务繁忙。()过程明太祖:开始形成,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政决策。明成祖:正式确立,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明宣宗:地位提高,授予阁臣票拟权。明神宗:首辅(张居正)()影响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1376 年明天祖废除行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三司隶属中央八 股取 士( 思想 控制)

14、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清朝、设南书房()原因清初,虽设内阁,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削弱王权。()设立:康熙亲政后,选替皇帝起草谕旨。()影响: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 集权于皇帝。、设军机处()目的(最初):雍正帝时用兵西北,防止军机泄漏。()成员: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职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特点:简、密、高(5) 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6) 影响:军机处的设置能快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办事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