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指导文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427498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指导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指导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指导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指导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指导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指导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指导文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一、概述大型桥梁, 如斜拉桥、悬索桥自世纪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 构特点是跨度大、 塔柱高 ,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 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 , 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 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 , 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 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 “桥梁健康系统” , 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 而, 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 , 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 , 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 小。因此 ,在建

2、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 , 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 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二、变形监测内容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 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 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 , 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 , 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三、系统布置)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桥墩 ( 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 (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 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 梁

3、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 , 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 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点。)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 , 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 , 一般分两级布设 , 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 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 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 , 一般将岸上的

4、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 , 同时还应在较 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 , 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统, 在两岸的基准点之间应布置了一条过江水准线路。四、方法与成果精度)定位系统测量平面基准网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 ,考虑到基准网边长相差悬殊 , 对基准网边长相对精度应达到不低于和边长误差小于土 5mm的双控精度指标。由于工作基点多位于大桥桥面,它们与基准点之间难以全部通视 , 可采用定位系统施测。 为了在观测期间不中断交通 , 且避开车辆通行引起仪器的抖动和 干扰接收机的信号接收 , 对设置在桥面工作基点的观测时段应安排在夜间作业 , 尽可能使其

5、符合静 态作业条件以提高观测精度。)精密水准测量建立高程基准网和沉陷观测 高程基准网与桥面沉陷观测均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二等技术规定要求实施。并将垂直位移基准网点、 桥面沉陷点、过江水准线路之间构组成多个环线。 高程基准网的观测采用 精密水准仪。高程基准网中的过江水准测量 , 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用台精密全站仪同时对向 观测。)全站仪坐标法观测横向水平位移众所周知 , 直线型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常采用基准线法观测 , 它的实质测定垂直于基准线方向的 偏离值。 为充分发挥现代全站仪的优点 , 桥面水平位移观测可采用类似基准线法原理的坐标法 , 以直 接测定观测点的横坐标。 武汉长江

6、二桥采用该法观测横向水平位移, 根据对全桥个观测点的结果进 行了统计分析,在未顾及视线长度不等对Y坐标的精度影响的条件下,求得Y坐标的精度为土0.48mm,远高于桥梁监测技术中的精度要求( 3mm。) 智能型全站仪 (测量机器人 ) 测定高塔柱的摆动塔柱摆动可观测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智能型全站仪,其标称精度为 ,土(1mmx )。它可以实现自动寻找和精确照准目标 , 自动测定测站点至目标点的距离、 水平方向值和天顶距 , 计算出维坐标并记 录在内置模块或计算机内。由于它不需要人工照准、读数、计算,有利于消除人差的影响、减少记录计算出错的几率,特别是在夜间也不需要给标志照明。该仪器每次观测记录一个目

7、标点不超过s,每点观测测回也仅s。一周期观测个点以内一般不会超过,其观测速度之快是人工无法比拟的。武汉长江二桥采用该法测定高塔柱的摆动,为了评定该法的精度, 利用车流量很少的夜间观测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仿照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视线长度为m的观测点,根据夜间周期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求得0.034mm 0.61mm,它表明该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可以满足塔柱动态观测的精度要求。五、成果整理分析沉陷观测点、线形点的高程及变化量。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的Y坐标及横向位移。根据这些变形量绘制了相应的变形曲线。六、南京长江二桥变形监测实例)工程概况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

8、目,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下游公里处,全长公里,由南、北汊大桥和南岸、八卦洲及北岸引线组成。其中: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桥长米,主跨 为米,该跨径在建时居同类桥型中“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北汊大桥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连续箱梁桥,桥长米,主跨为X米,该跨径在国内亦居领先。 全线还设有座互通立交、 座特大桥、座大桥。 该桥设计标准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汽 超,挂 。路基 宽米,桥面宽米(不含斜拉索锚固区)。全线设有监控、通讯、收费、照明、动静态称重等系统,并设有南汊主桥景观照明,南、北汊桥公园和八卦洲服务区。为了建立南京长江二桥全线结构物的竣工线型和位置基准,并对南汊大桥

9、、北汊大桥及八卦洲引线(软土地基)等重要路段、桥墩进行位移监测,为今后大桥维修、验收等工作留下起始数据, 需要对南京长江二桥进行变形监测。)监测内容和方法()索塔及基础对索塔主要监测塔基础位移(三维)和塔顶水平变化(二维)。对于南汊大桥,塔基础位移监测点布置在约 9m高程面的塔柱上,塔顶水平变化监测点布置在塔顶柱体上,上、下游塔柱和塔柱 南北侧各布置一测点,如图所示。南北塔共计布置个监测点,其中北塔为个点。对于北汊大桥,基 础位移监测点设在江中、四个桥墩的墩柱上,每个桥墩的上、下游墩柱各布一个点,共计个点 点位也设在约9m高程面上,如图所示。索塔及基础变位情况为每三个月观测一期。测量使用瑞士高

10、精度全站仪,以三维前方交会法进行角度观测四测回,观测方法如图和图所示。南、北汊大桥皆以竣工时恢复的首级控制网为基准, 经平差计算获得三维坐标,为便于塔柱变位方向分析,平差计算采用桥轴坐标系。* NCQQ&塔顶监测点()桥面线形(挠度)桥面桥面线形包括桥面标高及桥中线,在南京长江二桥主桥施工期间,*和标高均控制在土 5mm范围内,桥面上按南汊大桥和北汊大:桥的轴线定的间距设有监测点。桥面铺装完毕后,观测点全部遭埋3 / 11上游柱桥墩下游柱桥监测点标志轴没。因此,必须重新建立桥面线型监观测点,并做周期性的监测。由于南汊大桥和北汊大桥桥轴线均是桥轴坐标系的轴,且当时施工中的施工控制精度均较高, 此

11、外,南京长江二桥首级控制网已得到了全面恢复,因此,可以认为南汊大桥和北汊大桥的桥轴线 仍是桥轴坐标的轴。今后维修等工作若需检测桥轴线,仅需通过首级控制网的控制点即可进行检查,桥轴线监测点可不考虑恢复,仅需重新建立标高(挠度)监测点。新建的桥面标高监测点沿全桥布设,每隔米设一个点,主桥(钢箱梁)段点位布在桥梁中央分 隔带护拦上,禾U用防护拦的铆钉头作为观测标志,共设个点。弓I桥为上、下游幅结构,因此,每隔 米上、下游幅各设一个点,点位设在大桥防撞护拦一侧路边上,采用围棋子做测量标点,用强力胶 将其粘贴在路面上,四周用红色油漆标注。南引桥共布个点,北引桥共布个点。测点布设位置示意 图见图和图。桥面

12、标高为每三个月观测一期。 观测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以二等水准精度和要求进行。水准基点设在两岸桥下墩台上。北引线()主梁及主塔应力八卦 力变化。对桥梁施工时施工监控设置的应力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继续进行应力观测,研究主梁及主塔的应Tlr水面以上观测项目在交工验收后第年内每半年”南引桥段 ,需增加观测次数。()全站仪测精度I匚桥桥面挠度监测点位置示意图,()斜拉索索力W j匕pi1J 制对全桥根斜拉索用频率法测量斜拉索索力变化情况。“北引桥段钢箱梁段观测次,以后每年观测次。若出现地震、风暴等特殊荷载或结构出现异常情况)精度分柝全站仪测量空间点三维坐标中误差为注:间隔点每隔 一个2 2江. 222

13、 2 22 AM:P2 2 2M A cos V cos AP24mXp表示Wn M Scos2vcos2 a S MvSin2Vc0S A S M aCVcos AS M v COS V SmHp 二mHn MSsin2v 匕4R Mi2 M;式中符号及意义说明如下()V代表竖直角观测值,A为坐标方位角,S为斜距观测值,R为地球半径,P ”。(),和分别为观测点p的三维坐标中误差。(),和分别为测站三维坐标中误差的平面分量和高程分量,包括控制点本身点位中误差和架设仪器误差。由于每次观测时都采用同一测站和后视方向,因此,控制点本身误差不影响观测点精度同时在固定观测墩上使用强制对中器,仪器对中误

14、差可控制在0.1mm之内,故该项误差可忽略不计()为测距中误差,由仪器标称精度确定:( 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和分别为竖直角和坐标方位角中误差,因全站仪具有竖轴补偿器,故,)b ( b为水平角观测中误差,,卩为仪器标称精度)没。()MK为大气折光系数代表性误差,一般取。()为棱镜对点中误差为棱镜高量测中误差,因监测点棱镜用强制对中器固定在桥塔顶部,此两项误差可忽略不计,故。将上式中平面误差部分合并得mXy2 2=Ms COS Vs2ms44R2Mk2 2 2 .2 2M s sin VS M v cos VP2当取距离最大为m ,竖直角最大为 ,采用测距标称精度为土(),测角标

15、称精度为土,补偿器精度为土的全站仪观测一测回,代入上式计算,可以得出土 3.71mm 3.83mmo在实际工程中全站仪实际观测精度一般要比标称精度低,若假定实际测角精度为土,测距精度为土( xS ),补偿器精度为土,观测一测回,代入上式计算,可以得出:土 7.41mm, 6.82mm,若观测二测回,则: 5.24mm, 5.03mm=可见,增加观测测回数或缩短观测距离,可以提高精度。)沉降变形观测的精度分析假设M H , M H和M H , M H分别为j点和k点在第i和i周期观测所得的高程中误差,则H IH i _LHiHi_Lj点和k点的沉降量中误差分别为:(MjH)2 =(MHi)2 (mH)2(M Kh)2 =(MHi)2 (MH )2i丄于是j点和k点不均匀沉降量的中误差为:(M.HjK)2 =(MHj2 (MH*)2 (M)2 (M;*)2由于每周期观测时,均采用同一观测方案,由同一台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