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422517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洁净区环境监测操作规程1目的用于规范洁净区温湿度、压差、噪音、照度、沉降菌、浮游菌监测的操作。2适用范围适用于洁净区温湿度、压差、噪音、照度、沉降菌、浮游菌观察的测定。3职责3.1质量保证部QA负责噪音、照度的检测。3.2生产车间人员负责温湿度、压差的观察。3.3生产部空调操作人员负责温湿度、压差的调控,并及时反馈信息。3.4设备工程部计量人员负责监控仪器、仪表的定期校验。3.5质量控制部人员负责洁净区的沉降菌的配制、计数、报告的完成。3.6质量保证部现场监控QA负责洁净区的沉降菌的监测。3.7生产车间配合洁净区沉降菌监测的完成。3.8 QC人员负责浮游菌的监测。4内容4.1洁净区洁净等级划分

2、4.1.1 A级:指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放置胶塞桶、敞口安甑瓶、敞口西林瓶的区域及 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通常用层流操作台(罩)来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4.1.2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入级区所处的背景区域。4.1.3 C级和D级:指生产无菌药品过程中重要程度较次的洁净操作区。4.2温湿度4.2.1标准规定:洁净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药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 洁净区温度为18C26C,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有特殊要求车间根据工艺控制。4.2.2温度观察:检查温湿度计是否完整,视线正对温湿度计水平读取显示的数据,需要记 录的应立即填入表格中。4.2.3湿度观

3、察:视线正对湿度表,准确读数。需记录的应立即填入表格中。4.2.4需要加水的湿度计,在观察前应检查在蓄水腔内是否有水,无水则需加入适量水,再 观察湿度。4.2.5洁净区的温湿度每天至少记录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4.2.6设备计量人员每年至少组织校验一次监控系统的仪器设备。4.3静压差4.3.1湿度观察:标准规定: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等级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低于 10帕斯卡,相同洁净度等级不同功能的操作间之间应保持2-3帕的压差梯度,以防止污染和 交叉污染。4.3.2产尘房间与相邻房间呈相对负压。4.3.3洁净区的静压差以微压差计显示,每日至少记录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包括 洁净

4、区与室外,不同洁净级别间及所有有压差指示的房间)。4.3.4测试时所有的空调系统和层流系统应处于连续的正常运行状态。4.3.5洁净室所有的门应关闭,测试时不允许有人穿越房间。4.3.6当发现监测结果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时,应立即检查原因,必要时对空调系统进行调 整。4.4噪音4.4.1标准规定:洁净区噪音不得高于70分贝。4.4.2洁净区的噪音检查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在经过设备大修、厂房改造、工艺布局调整等 变更的时候应在变更结束后重新检测噪音。4.4.3检测方法检测点布置,当面积50m2时,仅测房间中心一个点;当房间面积较大时,每增口50m2增 加一个点,测点距在1.2m。4.5照度4.5.1标

5、准规定:洁净区主要操作间照度不得少于300勒克斯,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匀度不应 小于0.7。4.5.2洁净区的照度检查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在经过设备大修、厂房改造、工艺布局调整等 变更的时候应在变更结束后重新检测照度。4.5.3检测要求:室内照度测度必须在室温已趋稳定,光源光输出趋于稳定后进行(对荧光 灯必须有100h)。4.5.4检测方法测点平面离地面0.85m,按间距1-2m布点,测点距墙面1m。其要求基本与洁净度的测 定位置要求相同。记录实测照度值并计算总的平均照度。照度测量一般仅测定除局部照明之外的一般照明。4.6沉降菌4.6.1方法概述:本测试方法利用沉降法,即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

6、的生物粒子于 培养基平皿,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 落数来评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4.6.2使用的仪器和设备4.6.2.1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4.6.2.2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4.6.2.3培养皿一般采用90mmx15mm硼硅酸玻璃培养皿。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21 。湿热灭菌20min。4.6.2.4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 r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 15ml。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035C恒温培养箱中

7、培养48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C的环境中存 放。4.6.3测试步骤 4.6.3.1采样方法: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放置在预先确定取样点,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 表面暴露0.5h,再将培养皿盖上盖后倒置。4.6.3.2 培养在3035C培养,时间为5天。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查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 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4.6.3.3菌落计数:用肉眼直接计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有遗漏。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 上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计数。4.6.4注意事项4.6.4.1测试用具要做灭菌处理,以确保测试

8、的可靠性、正确性。4.6.4.2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4.6.4.3对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其他参数作详细的记录。4.6.4.4由于细菌种类繁多,差别甚大,计数时一般用透射光于培养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 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的菌落,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别。4.6.4.5采样前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如发现变质、破损或污染的应剔除。4.6.5测试规则4.6.5.1测试状态沉降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区的温湿度须达到规定的要求,静压差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沉降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区已经过消毒。测试状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测试状态的选择必须符合生产的要求,并在报告中注明测 试状态。4.6.5.2测

9、试人员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级别的工作服。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个人。4.6.5.3测试时间对单向流,如A级净化房间内及层流工作台,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 分钟后开始。对非单向流,如B级、C级、D级以上的净化房间,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 少于30分钟开始。4.6.5.4沉降菌采样点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最少采样点数目:沉降菌的最少采样点数可按表1确定。在满足最少测点数的同时,不 宜满足最少培养皿数,见表2。采样点的布置:工作区测试点位置离地0.81.5m左右(略高于工作面)。可在关键设备或关键工作活 动范围处增加测点,采样点的布置应力求均匀,避免采样点在某局

10、部区域过于集中,某局部 区域过于稀疏。4.6.5.5记录:测试报告中应记录房间温度、相对湿度、压差、测试状态及测试数据。表1最少采样点数目面积(E)洁净度级别A、B级C级D级10-20-40-100-采样器进入被测房间前先用消毒剂灭菌。 用消毒剂擦净培养皿的外表面。 采样前,先用消毒剂消毒采样器的顶盘、转盘以及罩子的内外面,采样结束再用消 毒剂轻轻喷射罩子的内壁和转盘。 采样口及采样管使用前必须高温灭菌,如用消毒剂对采样管的外壁、内壁进行消毒, 应将管中的残留液倒掉并晾干。 采样者应穿戴与被测洁净区域相应的工作服,在转盘上放入或调换培养皿前,双手 用消毒剂消毒。4.7.3.2采样程序: 仪器经

11、消毒后先不放入培养皿,开动真空泵抽气,使仪器的残余消毒剂蒸发,时间 不少于5min,并调好流量、转盘转速。 关闭真空泵,放入培养皿,盖上盖子后调节采样品缝隙高度。 置采样器于采样点后,开启采样器、转动定时器,根据采样量设定采样时间。4.7.4测试规则:4.7.4.1测试状态: 浮游菌测试前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已经消毒过。 测试状态为静态测试,并在报告中注明测试状态。4.7.4.2测试人员: 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和被测环境级别的工作服。 静态测试时,室内人员不得多于2人。4.7.4.3测试时间: 对单向流,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min后开始。 对非单向流,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min后开始。4.7.4.4最少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最小采样量,见下表:面积(m2)洁净度级别ABC验证监测验证监测验证监测10231212-210 2042212-220 4083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