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6110276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420290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6110276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6110276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6110276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6110276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6110276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611027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611027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山中学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学科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4分)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智慧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

2、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

3、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_ _ 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_ 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而且

4、对地震的破坏机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选文有改动)1第段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的理由是_ 。(2分)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 _ 、 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 。(3分)3按照文意,填入第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因为 所以 B不但 而且 C倘若 而且 D非但 所以4第段“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句中的“基本上”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_ 。5下面的链接材料介绍了汶川5.12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请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奇迹”产生的原因。(4分) 在2008年汶川

5、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娃娃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全国百强小学却在这次地震中保存了下来,学校建筑墙体有不同程度损坏,甚至倒塌,但教学楼木框架的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教学楼没有垮塌,在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奇迹般地安全撤离。_ _ 。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9分)花花儿杨 绛我大概不能算是爱猫的,因为我只爱个别的一只两只,而且只因为它不像一般的猫而似乎超出了猫类。我从前苏州的家里养许多猫,我喜欢一只名叫大白的,它大概是波斯种,个儿比一般的猫大,浑身白毛,圆脸,一对蓝眼睛非常妩媚灵秀,性情又很温和。我常胡想,童话

6、里美女变的猫,或者能变美女的猫,大概就像大白。大白如在户外玩够了想进屋来,就跳上我父亲书桌横侧的窗台,一只爪子软软地扶着玻璃,轻轻叫唤声。看见父亲抬头看见它了,就跳下地,跑到门外蹲着静静等待。饭桌上尽管摆着它爱吃的鱼肉,它决不擅自取食,只是忙忙地跳上桌上又跳下地,仰头等着。跳上桌子是说:“我也要吃。”跳下地是说:“我在这儿等着呢。”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

7、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花花儿清早常从户外到我们卧房窗前来窥望。我睡在离窗最近的一边。它也和大白一样,前爪软软地扶着玻璃,只是一声不响,目不转睛地守着。假如我不回脸,它决不叫唤;要等看见我已经看见它了,才叫唤两声,然后也像大白那样跑到门口去蹲着,仰头等候。我开了门它就进来,跳上桌子闻闻我,并不要求我抱。它偶然也闻闻默存和圆圆,不过不是经常。它渐渐不服管教,晚上要跟进卧房。我们把它按在沙发上,可是一松手它就蹿进卧房;捉出来,又蹿进去,两只眼睛只顾看着我们,表情是恳求。我们三个都心软了,就

8、让它进屋,看它进来了怎么样。我们的卧房是一长间,南北各有大窗,中间放个大衣橱,把屋子隔成前后两间,圆圆睡后间。大衣橱的左侧上方是个小橱,花花儿白天常进卧房,大约看中了那个小橱。它仰头对着小橱叫。我开了小橱的门,它一蹿就蹿进去,蜷伏在内,不肯出来。我们都笑它找到了好一个安适的窝儿,就开着小橱的门,让它睡在里面。可是它又不安分,一会儿又跳到床上,要钻被窝。它好像知道默存最依顺它,就往他被窝里钻,可是一会儿又嫌闷,又要出门去。我们给它折腾了一顿,只好狠狠心把它赶走。经过两三次严厉的管教,它也就听话了。一次我们吃禾花雀,它吃了些脖子爪子之类,快活得发疯似的从椅子上跳到桌上,又跳回地上,欢腾跳跃,逗得我

9、们大笑不止。它爱吃的东西很特别,如老玉米,水果糖,花生米,好像别的猫不爱吃这些。转眼由春天到了冬天。有时大雪,我怕李妈滑倒(她年已六十),就自己买莱。我买菜,总为李妈买一包香烟,一包花生米。下午没事,李妈坐在自己床上,抱着花花儿,喂它吃花生。花花儿站在她怀里,前脚搭在她肩上,那副模样煞是滑稽。猫儿一岁左右还不闹猫,不过外面猫儿叫闹的时候总爱出去看热闹。它一般总找最依顺它的默存,要他开门,把两只前爪抱着他的手腕子轻轻咬一口,然后叼着他的衣服往门口跑,前脚扒门,抬头看着门上的把手,两只眼睛里全是恳求。它这一出去就彻夜不归。好月亮的时候也通宵在外玩儿。两岁以后,它开始闹猫了。我们都看见它争风打架的英

10、雄气概,花花儿成了我们那一区的霸。有一次我午后上课,半路上看见它“嗷、嗷”怪声叫着过去。它忽然看见了我,立即回复平时的娇声细气,“啊,啊,啊”向我走来。我怕它跟我上课堂,直赶它走。可是它紧跟不离,直跟到洋灰大道边才止步不前,站定了看我走。那条大道是它活动区的边界,它不越出自定的范围。三反运动期间,我每晚开会到半夜三更,花花儿总在它的活动范围内迎候,伴随我回家。花花儿善解人意,我为它的聪明惊喜,常胡说:“这猫儿简直有几分人气。”猫的“人气”,当然微弱得似有若无,好比“人为万物之灵”,人的那点灵光,也微弱得只够我们惶惑地照见自己多么愚昧。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有它打不破的局限。花

11、花儿毕竟只是一只猫。三反运动后“院系调整”,我们并入北大,迁居中关园。花花儿依恋旧屋,由我们捉住装入布袋,搬入新居,拴了三天才渐渐习惯些,可是我偶一开门,它一道电光似的向邻近树木繁密的果园蹿去,跑得无影无踪,一去不返。我们费尽心力也找不到它了。我们伤心得从此不再养猫。默存说:“有句老话:狗认人,猫认屋,看来花花儿没有超出猫类。”他的容安馆休沐杂咏还有一首提到它:“音书人事本萧条,广论何心续孝标。应是有情无处着,春风蛱蝶忆儿猫。” 一九八八年九月(有删节)6写出杨绛先生的小说代表作 。(1篇即可)(1分)7文章第二节,写“苏州大白”的故事,其目的是 。(2分)8作者说自己所爱的猫“超乎猫类”主要

12、是指猫 的特点。(1分)9对“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有它打不破的局限。”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猫的“人气”是人杜撰出的,子虚乌有,当然微弱。B、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猫喻人,说明人是愚昧的。C、用了类比的手法,人比猫并没有太多的优越性,不必自负。D、借猫说人,人的“灵光”微乎其微,从中可见作者对“人”的理性认识。10请联系课文老王,结合本文实例,简要分析杨绛散文的语言特色。(3分) (三)默写(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5分)11(1)歌台暖响, ;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吴宫花草埋幽径, 。(4)不忍登高临远, ,归思难收。(5)遥岑远目,

13、 , 。(6) ,澄江一道月分明。(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14题。(8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12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首诗是一首 (1分)1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B“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C“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并描写任花自开自落,道出了诗人归隐田园隐逸不仕的心声。D“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14从景情关系的角度鉴赏本诗(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