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于永正《杨氏之子》有感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41896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看于永正《杨氏之子》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观看于永正《杨氏之子》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观看于永正《杨氏之子》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观看于永正《杨氏之子》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看于永正《杨氏之子》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看于永正《杨氏之子》有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观看于永正杨氏之子有感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更重要的是,名师给我们以启发,让我们感受了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7月10号我有幸观看了于老师的风采,让我从中获益匪浅,那种对待教学的激情和执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永正老师上的是一篇古文杨氏之子。课前,于老师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幽默的于老师,一下子打消了学生们面对陌生老师的拘谨,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读书学习的乐趣,调动了孩子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课,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尽情畅想,充分表达,毫无顾虑。在品读课文时,于老师有意放慢了节奏,他的一个个问题:“你们知道杨修的聪明表现在那里?还

2、表现在什么地方?哪一句说明他反应快?”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导学生实行深入理解,边读边体会,课堂教学步步为营、环环紧扣。在这个次一次地品读中将一个耳聪目明、能说会道的可爱的小杨修体现在孩子们眼前。于老师既善于在备课时对教学节奏实行预设,又善于在教学中实行即时变化,他会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不同情况,即时调整课堂节奏,在需要意会的地方有意放慢脚步,如在体会杨修“乖”在何处?时,他给足孩子深思熟虑的时间。所以后面学生对“甚聪慧”等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显得轻松多了。杨氏之子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古文,于老师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将课文读通顺,断句读准确。从一个字的读音、意思,到连句成段,边读边理解,一点一滴看似

3、普通但却扎实有效。在孩子们熟读并大致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于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背诵课文。这对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来说经常难以把握,课堂上应该怎么读、读到什么水准,如何把握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于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学生试背文章时亲自做动作,实行动作引导,协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深记忆。那惟妙惟肖地动作,那声情并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使我顿生感动之情,陡增敬佩之意。杨氏之子这课最后,于老师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他让学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内容,让

4、一个活生生、各具情态的杨修形象就体现在我们面前。随后,他要求学生以文字形式将自己心目中杨修的形象描绘出来。他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水到渠成,让学生们更易于动笔,更乐于表达。这样,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使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迅速提升。六年级有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实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

5、知音,所以也不必再来鼓琴。我记得在我讲解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伯牙绝弦一课时,它的篇幅和杨氏之子差不多,我在讲解时抓住了一定的环境教学,把学生自然的引导到课堂上了,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可在课后的处理环节上出现了“主角偏颇”,讲完后我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本文转化成白话文,能够发挥合理的想象。学生照做了,在实行评讲时我仅仅简要提问了几个学生而草草结束了又因为心情过于急切,放的还不够大胆。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一着急就补充上来,再者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造成时间过于紧张,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资料查到了很多却无法在这课堂上交流,关于知音的其它

6、名言,关于学习文言文的收获方法等等问题,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只能留在下一堂课了,不过于老师在此环节是让学生分组实行的,并且是一环扣一环,有种波浪式的衔接,并实行了师生互动,从而营造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于老师常说,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有味道,就因为他“钻出味儿”来了。他注意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情带动,研读课文,协助学习理解课文,所以他的课总使人感到清新、朴实、自然。从观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于老师的那种设计精巧、妙趣横生、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师生互动、水乳交融、底蕴深厚、耐人寻味,在充实、满足之余我不由地陷入深深的思考:新课改形式下,作为年轻教师,我们的生本教学又该何去何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名师们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将他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让自己的课也成为孩子们的“特殊享受”和“精神需要”,我相信在名师们的指导与影响下年轻的教师们会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