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416993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

2、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衬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貌。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盛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气氛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欣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由“尚牡丹到“尚

3、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盛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开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

4、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当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史

5、的波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节选自?新华文摘 有删改)1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C)(3分)A.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尚梅花。B.牡丹花大色艳,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C.梅花之所以成为国花,是因为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气氛。D.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17.请写出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 (6分)首先,作为盛唐文化的表象,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当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第三,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