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411477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课标全国,24)古代的儒学思想2.(2015课标全国,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1.从考查方式看,本专题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多有出现,尤其是高考第40题在此命题较多,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卷、2014年全国课标卷、2012年全国课标都在此以40题形式呈现。2.从材料形式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3.从考查知识看,早期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是考查的重点,而明清之际的

2、儒学思想近五年在此没有命题,复习时需注意。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6课标全国,2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2015课标全国,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3.(2014课标全国,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4.(2014课标全国,25)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宋明理学1.(2015课标全国,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2014课标全国,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3.(2014课标全国,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4.(2013课标全国,25)程朱理学的影响5.(2012课标全国,40)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

3、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标提示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士”学在民间吸收、融合思想解放思想文化“仁”“克己复礼”“仁政”“道”“无为而治”相对以法治国考点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太学传统文化巧学妙用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4、,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考题1】 (2017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答案D 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

5、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考法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题2】 (2017四川绵阳模拟)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

6、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答案B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现了儒学从批判时政到维护现实统治的转变,B正确。 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而儒学主张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2)秦朝受到压制:儒生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3)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董仲

7、舒的新儒学增添了“大一统”“君权神授”等内容,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考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

8、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的文化阶层的崛起。根据史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提示变化: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提示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9、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1)问根据史料一“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可归纳社会阶层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的特点可根据史料二中的三个标点符号“;”进行判断推知;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可参考百家争鸣的影响进行作答。 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出私田,私田上的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

10、一部分产品。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已。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上层建筑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从文明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尽管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始终没有消亡,正是由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中国

11、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3)从社会史观看“百家争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儒家思想主张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家思想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考法4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史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

12、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史料主要反映了先秦儒法之争到汉代儒法合流的思想发展历程。概括上述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提示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史料的第

13、一句属于主旨句,论述的核心是儒法之争,而争论的结果是汉代儒法合流,据此可概括出史料所要阐述的观点。论证观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儒法之争的实质或主要分歧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分析出现儒法合流的原因。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

14、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1.(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以称颂夏商周“三

15、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来劝喻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片面的错误的阐释,排除。答案C2.(2016课标全国,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五经”是儒家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