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题解几何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410690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166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林匹克题解几何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奥林匹克题解几何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奥林匹克题解几何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奥林匹克题解几何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奥林匹克题解几何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林匹克题解几何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林匹克题解几何篇(1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几何第一节 平面几何证明(上) C1001 已知线段MN的两个端点在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MN的中点S作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平行线,交两腰于点K和L证明:线段MN在三角形底边上的正投影等于线段KL【题说】 1956年1957年波兰数学奥林匹克三试题2【证】 设M、N在直线KL上的射影分别为D、E,由于MS=SN,所以MD=NE由于AB=AC,KLBC,所以DKM=AKL=ALK,又MDK=NEL=90,所以MDKNEL,DK=EL,从而DE=KL,即MN在BC上的正投影等于KLC1002 设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O,其对边AD与BC的延长线交于圆O外一点E,自E引一直线平行于AC,交B

2、D延长线于点M,自M引MT切圆O于T点,则MT=ME【题说】 1957年南京市赛初赛5利用切割线定理和相似三角形【证】 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O,故1=2由MEAC,得2=4,又1=3,所以3=4,又EMB=DME,所以EMBDME从而有即 ME2=MBMD所以MT2=MBMD=ME2即 MT=MEC1003 若一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R,其内切圆半径为r,与斜边相切的旁切圆半径为t,若R为r及t的比例中项,证明这直角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题说】 1957年北京市赛高二题4【证】 设直角ABC的斜边长为c,两直角边长为a、b易知R=c/2所以a=bC1004 任意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

3、与BD相交于P,而BD与AC的中点是M与N,设Q是P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过P作MN的平行线,分别交AB、CD于X、Y,又过Q作MN的平行线,顺次交AB、BD、AC、CD于E、F、G、H试证:1EF=GH;【题说】 1963年成都市赛高二二试题4同本届高三二试题4【证】 1P、Q关于MN对称,所以MN平分PQ,又FGMN,所以MP=MF,从而BF=PD,BP=FD同理,有AP=CG,AG=PC比较(1)、(2)得EF=GHC1005 在内角都相等的凸n边形中,设a1,a2,an依次为边的长度,而且满足不等式a1a2an证明:必有a1=a2=an【题说】 第五届(1963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3

4、本题由匈牙利提供【证】 当n为奇数时,设n=2k+1(k为正整数),A2A1An的平分线A1B交Ak+1Ak+2于点B(如图)由于已知n边形的各角都相等,所以A1BAk+1Ak+2,因此折线A1A2Ak+1与折线A1AnAk+2在这条角平分线上的射影都等于A1B另一方面,A1A2A1An,并且它们与A1B的交角相等,所以A1A2的射影A1An的射影同理A2A3的射影AnAn1的射影所以上述各式中等号均应成立,即a1=a2=an当n为偶数时,作A1A2的中垂线L考虑各边在L上的射影,同样可得a1=a2=anC1006 在平面上取四点A、B、C、D,已知对任何点P都满足不等式PA+PDPB+PC证

5、明;点B和C在线段AD上,并且AB=CD【题说】 1966年全俄数学奥林匹克九年级题2【证】 由于点P是任意的可以取P=D,则应有ADBD+DC;若取P=A,则有ADAB+AC将二式相加,得2ADAB+AC+BD+CD (1)然而另一方面,总有ADAC+CD及ADAB+BD因此又得2ADAB+AC+BD+CD (2)由(1)、(2)知2AD=AB+AC+BD+CD从而其他4个不等式中皆取等号,亦即B、C两点一定在线段AD上,而且AB=CDC1007 凸多边形内一点O同每两个顶点都组成等腰三角形,证明:该点到多边形的各顶点等距【题说】 第六届(1972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九年级题6【证】 (1)

6、如果凸多边形是ABC,则结论显然成立(2)对n(n3)边形,设A、B、C为多边形的任意三个顶点,则C或在AO、BO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夹角内(图a),或C在该角外,即该角与多边形的边DE相交(图b)在图a中,点O在ABC内,由(1),AO=BO=CO在图b中,点O在BDE和ADE内,故有AO=DO=EO=BOC1008 设有一圆,它与O两边相切,切点为A、B从点A引OB的平行线,交圆于点C,线段OC与圆交于E,直线AE与OB交于K证明:OK=KB【题说】 第七届(1973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九年级题2【证】 设圆在点C的切线与O两边分别相交于P、Q因为AP=PC,所以APC和OPQ皆为等腰三角形

7、,从而AO=CQ=OB=BQ又OAE=OCA=COQ,且AOB=CQB,从而OAKQOC所以亦即 OK=KBC1009 圆的内接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从对角线交点到一边中点的线段等于圆心到这一边的对边的距离【题说】 1978年上海市赛二试题6【证】 如图,已知ABCD为O的内接四边形,ACBD于E,F为AB中点,OGDC,G为垂足因为 AF=FB=EF EAB=AEF又EAB=90EBA=90GCH=GHC所以 AEFGHC , EFGO同理可证,EGFO所以EGOF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FE=OGC1010 四边形两组对边延长后分别相交,且交点的连线与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平行,证明:另一

8、条对角线的延长线平分对边交点连成的线段【题说】 1978年全国联赛二试题1【证】 设四边形ABCD的对边交点为E、F,并且BDEF,AC交BD于H,交EF于G由于BDEF,所以GF=EGC1011 在平面上已知两相交圆O1和O2,点A为交点之一,有两动点M1和M2,从点A同时出发,分别以常速沿O1和O2同向运动,各绕行一周后恰好同时回到点A证明:在平面上存在一定点P,P到点M1和M2的距离在每一时刻都相等【题说】 第二十一届(1979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3本题由原苏联提供【证】 设O1和O2为已知圆的圆心,r1和r2分别为它们的半径作线段O1O2的垂直平分线l及点A关于l的对称点P,则O1P

9、=r2,O2P=r1(如图)由已知,AO1M1=AO2M2,由对称性,AO1P=AO2P于是,M1O1P=M2O2P又因为O1M1=O2P=r1,O2M2=O1P=r2,故O1M1PO2M2P,M1P=M2P别证 可以用复数来作以O1为原点,O1O2为实轴建立复平面C1012 二圆彼此外切于D,一直线切一圆于A,交另一圆于B、C两点证明:A点到直线BD、CD的距离相等【题说】 第十三届(1987年)全俄数学奥林匹克十年级题3【证】 过切点D作二圆的公切线l,交AB于F设E在CD的延长线上,则BDA=BDF+FDA=ACD+FAD=ADE,即DA平分BDE,所以,A到BD、CD的距离相等C101

10、3 在“筝形”ABCD中,AB=AD,BC=CD经AC、BD的交点O任作两条直线,分别交AD于 E,交BC于F,交AB于G,交CD于HGF、EH分别交BD于I、J求证:IO=OJ【题说】 1990年全国冬令营选拔赛题3本题宜用解析几何来证本题是蝴蝶定理的一个推广【证】 易证ACBD如图,以O为原点,BD为x轴,CA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各点坐标为A(0,b),B(a,0),C(0,c),D(a,0),EF的方程为y=kx,GH的方程为y=lx,则AD的方程是EH的方程是比较常数项与y的系数有J的横坐标x满足及(1)l(2)k得利用(3)得同样可得的横坐标x应满足(将(4)中的k与l互换,a换

11、成a)由(4)、(5)立即看出I、J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IO=OJC1014 如图,设ABC的外接圆O的半径为R,内心为I,B=60,AC,A的外角平分线交O于E证明:(1)IO=AE;【题说】 1994年全国联赛二试题3【证】 (1)连AI,延交O于F,则易知EF为O直径过E作EDIO交AF于D,则IO是FDE的中位线,从而IO因AOC=2ABC=120故A、O、I、C共圆从而(2)连CF,则 IFC=AFC=B=60 ICFICB+BCF故IF=IC,又由(1)知IO=AE,从而IO+IA+IC=EA+AI+IF=EA+AFEF=2R令=OAI,则(因AC)又 AE+AF2Rsin+2R

12、cos当(0,45)时,sin(45+)为增函数,故 AE+AF2R(sin30+cos30) C1015 设ABC是锐角三角形,在ABC外分别作等腰RtBCD、ABE、CAF在这三个三角形中,BDC、BAE、CFA是直角又在四边形BCFE外作等腰RtEFG,EFG是直角求证:(2)GAD=135【题说】 1994年上海市赛高三二试题2【证】 以点A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与B相应的复数记为ZB,等等C1016 设M、N为三角形ABC的边BC上的两点,且满足BM=MN=NC一平行AC的直线分别交AB、AM、AN于D,E和F,求证:EF=3DE【题说】 1994年澳大利亚数学奥林匹克一试题1【证】 如图,过N、M分别作AC的平行线交AB于H、G点NH交AM于K点则BG=GH=HAHKKN=13又由于DFHN,于是DEEF=HKKN=13故EF=3DEC1017 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E是AB上的一点,F为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