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40815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难点: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解法;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五四运动。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内容,引入本课主题。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教师首先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五四运动,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和以前所学知识回答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下面几段材料:材料一:军阀扩充军队数目:1914年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18年85万多人。材料二: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材料三:19161

2、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材料四: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华贸易额从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材料五: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19161918年日本对华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回答: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一战期间仍加紧对华侵略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段祺瑞政府以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目的的是哪一国?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出如下内容:随着中国社

3、会结构的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运动的爆发不可避免。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关于“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建议教师首先简单提问学生: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背景、目的是什么?然后向学生展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最后介绍巴黎和会对于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予以拒绝,此时教师出示材料: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关于“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初步胜利”,建议教师首先依据教材小字部分向学生介绍5月23日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最后由学生分析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两个阶段各自的特点(从运动中心、领导阶级、运动主力、最终成果等方面考虑),教师做出相应补充。三、五四爱

4、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然后教师依据教材做出以下补充分析: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过程中,青年学生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并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比较以前的革命,在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中更坚决、更坚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过程中,在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爱国运动后,全国的斗争形成新的高潮,正是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让步,“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

5、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第二、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五四”运动过程中,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尤其是工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都爆发了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参预的群众超过历次革命,人们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空前的联合。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振兴中华的革命理论,并为之积极行动。第四、“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并成为当时社会主义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总括上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有新的生产力、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较之以前的革命,由于这些新的因素,进入到新的阶段。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两个阶段、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板书设计五四爱国运动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1.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2.五四运动的爆发3.五四运动的发展和初步胜利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文 章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