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407494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绝句、律诗赏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律诗、绝句赏析-杜甫诗歌鉴赏资料三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题解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资助,居于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句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

2、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西岭”,即成

3、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评解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

4、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推荐精选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题解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诗人时在成都。“花卿”,指花敬定。“卿”,是对地位和年辈较低者的一种客气称呼。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在平定梓州刺史

5、段子璋叛乱中立过功。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说的就是他。但他居功自傲,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这首诗可能是在花敬定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即兴之作,诗中描写了宴乐之盛,委婉地讽刺他恃功骄恣。句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官城里管弦交奏,一天到晚响个不停。音乐声一半散入江风,一半散入云层。开篇两句运笔工丽绝巧,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乐曲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增添了不少情趣。“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

6、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样美妙的乐曲只在天宫才有啊,人世间能得几回赏听?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赞美乐曲,实际是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含蓄地讽刺花敬定,可谓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日纷纷”,其侈糜可见一斑。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

7、力地显现出来了。推荐精选评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价说:“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李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这首诗字面上朴实易懂,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认为它是用来讥讽花卿的。联系作者的人生态度、创作精神,并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和具体诗意看,后者较为可取。正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所说:“(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

8、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题解这首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沿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此为组诗的第六首。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

9、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句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家的鲜花遮往了庭前小路,花儿千朵万朵,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压低了。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黄四娘”,不详。“娘”或“娘子”是唐代对妇女的美称或尊称。以人名入诗,很有生活情趣和民歌味道。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可见出争相怒放的花朵重重叠压的盛况。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流连不舍的蝴蝶在百花丛中时时游戏飞舞,安闲自得的黄莺似为我的来到而传出一串娇啼。这两句以细微的刻画,写出了蝴蝶轻捷的舞姿和黄莺动听的歌声,显示出春意盎然的景象。“留连”,亦作“流连”,依恋而不忍离

10、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也是说诗人被这美景吸引,留连忘返。“自在”,既描绘黄莺自由自在的歌唱,也描述出诗人心理上愉快轻松的感觉。“时时”,不是偶尔一舞,而是几乎不停地舞。“恰恰”,恰好,正当这个时候。“时时”、“恰恰”相对仗,显得格外工丽。推荐精选评解这类赏景题材的绝句,唐诗中屡见不鲜。但是如此刻画细微、有声有色的,并不多见。它既像一首美妙绝伦的乐曲,又像一幅醉人的春光画。全诗无一句抒情,都是写景,但景中又无不寓情,诗人欣赏着春花满枝的美景,倾听着黄莺啼叫的动人歌声,那种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的心境,洋溢着一种健康愉悦的兴致,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在句法上,这首诗三四句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按

11、照文法习惯,这两句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诗人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考虑,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为显豁,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

12、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句解玉露凋伤枫树

13、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推荐精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

14、:“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

15、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评解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