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考试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404530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考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卫生学考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卫生学考试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卫生学考试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卫生学考试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考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考试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集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像的双重性。 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以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的科学作为一门毒理的学科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研究内容2环境卫生工作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防止环境污染,预防疾病,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时效性3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卫生工作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又有所区别。环境卫生工作能丰富环境卫生学的功能是环境卫生学的具

2、体体现。而环境卫生学源于环境卫生工作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对环境卫生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环境污染急性和慢性危害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1急性危害类型: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事故 危害,核泄漏事故,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的记性传染病,2慢性危害的类型: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环境卫生标准和基准的区别与联系:1基准和标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基准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人群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浓度,是根据

3、计量反应关系和一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他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2基准和标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切两者的数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基准是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而确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基准的内容必然要随之而修订。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会随基准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的要求而变化。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研究已知的环境暴漏因素对人群的健康效应2探索引起健康异常的环境有害因素,3暴漏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生物标志: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

4、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什么是健康危险度评价?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1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健康有害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2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暴漏评价的危险度特征分析4大部分3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方法1危害鉴定:依据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有害效应的特征。2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是暴漏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有阈化学物和无阈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不同。3暴露评价:要确定暴漏剂量和暴漏人群的特征,暴露剂量分为外暴露剂量和内暴露剂量,暴露人群

5、的特征包括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易感性等情况4危险度特征分析,他通过综合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结果分析判断人群发生某种危害的可能性大小并对其可信程度或不确定性加以阐述,最终以正规的文件形式提供给危险管理人员,作为他们进行管理决策的依据。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度,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生物放大作用: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生物富集作用,会出现高位生物体内浓度大大高于低位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大气的颗粒物分类:按粒径可分为1总悬浮颗粒物:指粒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2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颗

6、粒物3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4超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颗粒物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危害:1二氧化硫可刺激呼吸道平滑肌内的末梢神经感受器,使器官或支气管收缩,气管阻力和分泌物增加2二氧化硫可降低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损害巨噬细胞参与的杀菌过程3吸附的二氧化硫颗粒物是变态反应元,能引起支气管哮喘4二氧化硫还有促癌作用,可增强BaP的致癌作用。一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大气污染: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大气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煤烟型和

7、光化学烟雾的发生条件的比较:1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2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O2,硫酸雾;VOCS,NOx,O3,SO2,CO,PANs)3发生时间(早上;中午或者午后)4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4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很低,湿度高,有雾;气温高,风速很低,湿度较低,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5逆温类型(辐射逆温;下沉逆温)6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易发生;南北纬度60度以下地区易发生)7症状(咳嗽喉痛胸痛呼吸困难,伴有恶心呕吐发绀等,死亡原因多为支气管炎肺炎和心脏病;眼睛红肿流泪,喉咙痛,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头痛胸痛,疲劳感和皮肤潮红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肺功能障碍或者衰竭)8易

8、感人群(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心肺疾病患者;心肺疾病患者)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1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2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3颗粒物的致癌作用4颗粒物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土壤的作用:1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是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重要环节3是结合环境各要素的枢纽4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及其食物链的首端5是许多有害废弃物处理和容纳的场所土壤的背景值:是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土壤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土壤的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和质量,在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

9、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1隐蔽性2累积性3不可逆性4长期性土壤的自净过程的定义和方式:1土壤自净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个过程成为土壤的自净2土壤的净化作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净化作用生物性污染的危害:1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3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其防治措施1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生活和工业污水中含P,N等物质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藻类物质大量生长,进而使水体溶解氧下降,水体污染3治理:以控制P,N等物质向水中排放,及时清除水体中藻类

10、物质和降低P,N含量举例说明生物放大作用及其危害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中,污染物从低端生物体向高端生物体迁移过程中,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2举例:DDT或者甲基汞3危害:环境的微小污染会导致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呈十万,百万倍的增加,从而影响人群健康简述江河水系污染监测的采样布点方法1按断面水平布点,即在上游的清洁断面,污染处的污染断面和下游的自净断面布点2在水平断面布点的基础上,还应在每一断面上进行表层,中层和底层的垂直布点简述进行水体污染调查的主要内容1污染源调查:首先应调查水体污染的来源,了解本地区工业企业的总体布局及企业的生产和废水排放情况。2污染现

11、状的调差:对进入水体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数量及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在水体中的含量变化规律等3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差:通过收集水体污染地区居民患病率,死亡率及某些健康损害的资料,与其他条件类似的非污染居民区患病率,死亡率及某些健康损害的资料,与其他条件类似的非污染居民区健康状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水体污染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4对水生生物及农作物影响的调查:包括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的测定,生物体内毒物负荷的测定,水中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综合作用的检测,及水中大肠杆菌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等简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研究方法1原则;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防止通过地

12、表水引起急性或者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研究方法:1实验性研究:包括有害物质的笃行研究,在水体中的稳定性测定,对地表水感官性状影响的测定及对地表水自净过程影响的测定等2流行病学调查:对地表水中有害物质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从宏观上水体污染调查类型:根据调查目的分为基础性调查;监测性调查;专题调查和应急性调查等四种类型 内容:污染源调查;污染现况调查;对居民健康及水生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介水传染病的特点: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病例呈散发流

13、行2病例范围和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者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能得到迅速得到控制 原因:1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2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的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水源选择的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为什么对水源水进行净化及其目的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不论取自何处,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各种各样的杂志,水质不经净化和消毒处理往往达不到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目的:除去水源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颗粒,使水的浊度和色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并消除水中可能存在的原虫包囊,

14、以及大量降低水中微生物的含量,从而为其后续的消毒创造条件为何要进行混凝沉淀及其原理天然水中的细小颗粒,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自然沉淀,是水混浊的主要根源。原理:压缩双电层作用,电性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氯化消毒的杀菌机制: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 DNA R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从而使细菌死亡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3水温4水的浑浊度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包括城市、村庄和集镇,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为五大系统:人类系统、

15、居住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五大层次:建筑、社区、城市、区域、全球。城市人口规模就是城市人口总数,实际居住人口之和,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包括城市人口构成、城市人口变化。城市环境容量: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以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安全卫生要求前提下,在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可承受的容许限度。城市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1.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规模2.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4,

16、。维护城市文脉,改善景观环境5.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城市功能区分: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功能区分从卫生学角度原则:1.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储区、郊区。2.居住用选择城市中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3.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4.保证在到达规划期时,各功能分区仍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并保证城市各部门各部门用地协调发展。5.为了保证生活用地的卫生条件,各功能区分的用地选择应同时进行。城市各功能区分的卫生学要求: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和仓储区、郊区。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掌握和计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环境的健康的关系;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