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练习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390957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课堂练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填空:(5分)(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作者_,字_,号_,是_(朝代) 家。他与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4分)(2)本文是一篇_(体裁)(1分)13、用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填空。(5分)(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 。(2)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3)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的“ ”字和“ ”字。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嗜( )学 弗( )之怠( ) 加冠( ) 俟( ) 负箧( )曳( )屣( ) 叱( )咄( )媵( )人 烨( )然 衾( ) 皲( )裂 缊( )袍敝衣 逾( )约 硕(

2、 )师 容臭( )15、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2.5分)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俯身倾耳以请(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无从致书以观。(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5分)执经叩问( ) 援( )疑质( )理寓逆旅( ) 礼愈至( ) 至( )舍俟( )其欣悦 腰( )白玉之环 缊袍敝( )衣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8、选择题:(6分)(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稍逾约 老翁逾墙走 B或遇其叱咄 或置酒而招之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1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4、(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 含义:(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 含义:( )2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3分)(1)、走送之古义: 今义: (2)、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3)、主人日再食 古义: 今义: 21、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2分) 22、在原文中用“”为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4分) 23、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此句中“稍”的深刻含义。(2分) 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分) 2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2分) 26、说说

5、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4分) 27、根据文段内容,请你概括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8、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一例。(1分) 29、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3分) 3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3分) 3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3分) 32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2分) 33、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2分)(1)书:_(2)勤奋:_ 参考答案:12、(1)宋学士文集 宋濂 景濂

6、 潜溪 明初 文学 刘基 高启(2)赠序1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缊袍敝衣 (3)勤且艰14、sh f di gun s qi y x ch du yng y qn jn yn y shu xi 15、(1)用(2)因为(3)而(4)把(5)来16、请教 引,提出 询问 旅店 周到 到达 等待 腰佩 破17、(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3)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4)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

7、,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6)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18、(1)C(2)A(3)D19、(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20(1)跑 行走 (2)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两次 又一次21、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22、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叙述作者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第二层,叙述作者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从师之艰。23、“稍”有稍稍之意,这里强调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24、本文的主要

8、内容是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25、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26、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27、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28、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29、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30、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

9、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1、言之有理即可32、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33、(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

10、。赫斯德(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四、其他:阅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各题。(答案在题目中)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遇其ch( 叱)du( 咄 ) 负qi(箧)曳x(屣 ) 足肤jn(皲 )li( 裂) yng( 媵)人持汤沃gun(灌) 以qn( 衾)拥f( 覆) yn( 緼)袍 b( 敝 )衣 (二)、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字景濂 (潜溪 )明代 (朝代)文学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2、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缊袍敝衣 作对比,体现出作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精神追求3、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的勤字和艰字。4、全文的总领句是余幼时即嗜学;全文的主旨句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5、文中“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说明自己的品性好,从不敢稍微超过约期,与文中弗之怠相照应。 (三)、解释下列划线字1、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 )(借 )3、弗之怠(懈怠) 4、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超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