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学案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390179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学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学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学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学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学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学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学案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城市空间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4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考点整合】一、城乡土地利用1. 城镇和乡村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叫聚落。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聚落按组成人员的从业情况一般分为乡村和城镇。城镇:定义:包括城市和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以非农业产业活动为主的居民聚居地。特点:聚落规模

2、大,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建筑物高大密集乡村:定义:主要以从事农业产业活动为主,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区特点:聚落规模小,人口稀疏,交通不发达,建筑物低矮分散2.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主要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的土地。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以农用地为主(1) 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农业用地:农业用地一般规模较大,分布在村落的外围,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居住用地:居住用地规模较大,一般分布在农业用地之内,公共设施用地之外,是人们日常居住的场所。公

3、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一般分布在乡村中部,主要是满足村民祭祀、娱乐、商业、教育等社会需求。特点: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功能分区较为简单;生产用地比例大,村庄点缀其间。(2) 城镇土地利用概念:是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情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比较,见下表。功能分区地租水平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内分异特点住宅区中等面积最大市内和市区边缘工业革命前与劳动单元混杂,工业革命后住宅区出现并分化工业区低面积适当集聚成

4、片地价较低,向主要交通干线和市区外缘移动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导致其集聚,又因环保、地租、交通因素导致分散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具有商业和服务双重职能)高面积最小,呈点状或条状点状或条带状;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区内有垂直分异(零售在底层)和水平分异(零售在中间)例1 图8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题。曲线、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距市中心12千米处A工业用地比例增

5、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解析: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趋势来判断。一个城市早期并没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通常并没有分开,而是混杂在一起,城市中心人口稠密,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工业区、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逐渐演化为商业区,居住人口逐渐减少,工业区则向城市外缘迁移,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只要区别、功能区1990年、2005年之间的变化即可。答案:C B探究点二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原因1城市功能分区的结

6、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因素有关2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上海中心商务区的形成) 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西方国家高级住宅区位置的变化)经济因素 土地利用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社会因素:对住宅分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对住宅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种族或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在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例2 图12

7、中甲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图,乙为某城市的功能分区模型图(假设在同一均质平面条件下)。回答27、28题。图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农业区如果考虑放射式交通线的影响,则乙模式图可能变化为图13中的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难度中等。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对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影响,难度较大。解析:城市地价随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递减。图中商业区应为市中心至a和b的相交点处,商业区要求最大限度接近消费人群;住宅区应为a和b相交点至b和c相交点,住宅区要求既方便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区应为b和d相交点至c和d相交点,工业区占用土地空间大,土地成本高,因此要

8、求远离市中心。正确答案是D。城市功能区容易受交通线的影响,沿着交通线延长分布,各类土地对交通的要求极高,因此乙图中功能分区会随放射型交通线呈放射状均匀分布。C,D选项功能区沿交通线缩小布局,不符合题意。A选项中各功能区的占地大小不符合乙图要求。正确答案是B。答案:D B【易错点拨】对于城市功能区各类土地付租能力的高低一定要结合实际来判断,特别是功能区相交的地方如本题判断失误则容易选择A选项。【变式训练】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党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题。该国公共住房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

9、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解析:根据图中图例信息和公共住房的分布位置,可知公共住房相对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公共交通沿线地区,而不是以中心城向外呈环状分布,从图中指日花到呈现明显的等级分布。结合上题得到结论,该国公共住房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布局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便捷地区,所以可推出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答案:DA探究点三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

10、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分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城市内各点区位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另一方面,各种功能活动的特点所表现出的付租能力的差异。地租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通达性,从与市中心的距离看(如右图):A区为城市的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其他活动所能付出的租金远不能与之相比,所以A为商业区;B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可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而工业支付的租金不如住宅区高,所以在B区形成的是住宅。C区远离市中心,由于这里不是最佳区位,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出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付出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的土地利

11、用形式。 例3 下图是商业、工业、居住和农业等四种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活动A的区位有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势 B活动B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C活动C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往往安排在市中心D活动D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各种功能活动的付租特点。同时还应该注意让学生观察农业的曲线最后没有和横坐标相交,这一点有可能成为命题的着眼点。解析: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占据市中心地带,居住用地次之,再次为工业,最低的为农业,所以图中ABCD线分别表示的是商业、居住、工业、农业。农业活动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居住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用地方式。故选B。答案:B

12、探究点四 地域文化对中西城市建筑布局和风格的影响 封建社会阶段,由于中西方的统治权力不同。表现在城市建筑布局和风格上也有明显不同。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所以教堂往往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并且以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而在中国,则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城市围绕着皇宫与衙门布局。例如,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地域文化差异一般不大B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是不同的C地域文化中的“地域”范围都比较大,“文化”以多要

13、素的为主D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自然环境的产物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探究点的知识,命题非常基础,同时也告诉学生对于本部分的掌握只需要作为基础掌握即可,不必深入。解析: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对文化施加影响。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城文化也会有所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地域”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城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答案:B探究点五 城市区位:探究点六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2题。1这幅图

14、告诉我们,城市的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 )A政府的计划 B昔日的土地利用形式 C知名度 D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租金高低2图中OA最有可能发展的功能区具有以下特征( )A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 B是城市中土地利用最广泛的功能区C为降低成本,正向市区边缘移动 D是学校最集中、科技最发达的地区表1为“某城市各类土地使用付租能力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与市中心的距离(千米)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元/平方米)商业住宅工业012060181604515203012301594006500360003该城市商业区外缘距市中心距离约为( )A0.8千米B1.33千米C2.8千米D3千米4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土地利用方式交通通达度企业的支付能力ABCD读下图,回答56题。5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下图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对应的功能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