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分类和命名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389526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泥的分类和命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水泥的分类和命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水泥的分类和命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水泥的分类和命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水泥的分类和命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泥的分类和命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的分类和命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泥的分类和命名一、水泥按用途及性能分为三类:1、通用水泥,一般土木建筑工程通常采用的水泥。通用水泥主要是指: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规定的六大类水泥,即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 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2、专用水泥,专门用途的水泥。如:G级油井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3、特性水泥,某种性能比较突出的水泥。如:快硬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膨胀硫铝酸盐水泥。二、水泥按其主要水硬性物质名称分为:(1) 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2) 铝酸盐水泥;(3) 硫铝酸盐水泥;(4) 铁铝酸盐水泥;

2、(5) 氟铝酸盐水泥;(6) 以火山灰或潜在水硬性材料及其他活性材料为主要组分的水泥。三、水泥按需要在水泥命名中标明的主要技术特性分为:(1) 快硬性:分为快硬和特快硬两类;(2) 水化热:分为中热和低热两类;(3) 抗硫酸盐性:分中抗硫酸盐腐蚀和高抗硫酸盐腐蚀两类;(4) 膨胀性:分为膨胀和自应力两类;(5) 耐高温性:铝酸盐水泥的耐高温性以水泥中氧化铝含量分级。四、水泥命名的一般原则:水泥的命名按不同类别分别以水泥的主要水硬性矿物、混合材料、用途和主要特性进行,并力求简明准确,名称过 长时,允许有简称。通用水泥以水泥的主要水硬性矿物名称冠以混合材料名称或其他适当名称命名。专用水泥以其专门用

3、途命名,并 可冠以不同型号。特性水泥以水泥的主要水硬性矿物名称冠以水泥的主要特性命名,并可冠以不同型号或混合材 料名称。以火山灰性或潜在水硬性材料以及其他活性材料为主要组分的水泥是以主要组分的名称冠以活性材料的 名称进行命名,也可再冠以特性名称,如石膏矿渣水泥、石灰火山灰水泥等。五、主要水泥产品的定义:1、水泥:加水拌和成塑性浆体,能胶结砂、石等材料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的粉末状水硬性胶凝材料。2、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 硅酸盐水泥,分P.I和P.II,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3、普通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

4、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酸 盐水泥(简称普通水泥),代号:P.O。4、矿渣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粒化高炉矿渣和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矿渣硅酸盐 水泥,代号:P.So5、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火 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代号:P.Po6、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粉煤灰和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粉煤灰硅酸盐水 泥,代号:P.Fo7、复合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两种或两种以上规定的混合材料和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称为复合硅

5、酸盐水泥(简称复合水泥),代号P.Co8、中热硅酸盐水泥:以适当成分的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具有中等水化热的水硬性胶凝材料。9、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以适当成分的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具有低水化热的水硬性胶凝材 料。10、快硬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磨细制成早强度高的以3天抗压强度表示标号的水泥。11、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抗硫酸盐腐蚀性能良好的水泥。12、白色硅酸盐水泥:由氧化铁含量少的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白色水泥。13、道路硅酸盐水泥:由道路硅酸盐水泥熟练,0%10%活性混合材料和适量石

6、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 道路硅酸盐水泥,(简称道路水泥)。14、砌筑水泥:由活性混合材料,加入适量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石膏,磨细制成主要用于砌筑砂浆的低标号水泥。15、油井水泥:由适当矿物组成的硅酸盐水泥熟料、适量石膏和混合材料等磨细制成的适用于一定井温条件下油、 气井固井工程用的水泥。16、石膏矿渣水泥:以粒化高炉矿渣为主要组分材料,加入适量石膏、硅酸盐水泥熟料或石灰磨细制成的水泥。水泥的发明过程水泥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在古代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 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西方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在水泥发明前的数千年岁月中,西方最初采用黏土作胶凝材料

7、.古埃及人采用尼罗河的泥浆砌筑未经煅烧的土砖。为 增加强度和减少收缩,在泥浆中还掺入砂子和草。用这种泥土建造的建筑物不耐水,经不住雨淋和河水冲刷,但在 干燥地区可保存许多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到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埃及古金字塔的建造中使用了煅 烧石膏。公元前30年,埃及并人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物。古希腊人与埃及人不同,在建筑中所用胶凝材料是将石灰石经煅烧后而制得的石灰。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 希腊,同时继承了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传统。罗马人使用石灰的方法是先将石灰力口水消解,与砂子混和成砂 浆,然后用此砂浆砌筑建筑物

8、。采用石灰砂浆的古罗马建筑,其中有些非常坚固,甚至保留到现在。古罗马人对石灰使用工艺进行过改进,在石灰中不仅掺砂子,还掺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 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这种砂浆在强度和耐水性方面较“石灰一砂子”的二组分砂浆都有很大改善,用 其砌筑的普通建筑和水中建筑都较耐久。有人将“石灰一火山灰一砂子”三组分砂浆称之为“罗马砂浆”。罗马人制造砂浆的知识传播较广。在古代法国和英国都曾普遍采用这种三组分砂浆,用它砌筑各种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上,“罗马砂浆”的应用延续了很长时间。不过,在公元第9、10和11世纪,该砂浆技术几乎失传。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砂浆采用的石灰是煅烧不良

9、的石灰石块,碎砖也不磨细,质量很差。到公元第12、13和14世 纪这段时期,石灰煅烧质量逐渐好转,碎砖和火山灰也已磨,细,“罗马砂浆”质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中国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有着自己的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白灰面”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 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 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建树胶凝材料。黄泥浆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

10、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 砌筑土坯墙。在公元前403-221年的战国时代,出现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在中国建 筑史上,“白灰面”很早就被淘汰,而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石灰公元前7世纪的周朝出现了石灰,周朝的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 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左传中有记载:“成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蜃灰 就是用蛤壳烧制而成的石灰材料,在周朝就已发现他具有良好的吸湿防潮性能和胶凝性能。在崇尚厚葬的古代,在 墓葬中将蜃灰作为胶凝材料来修筑陵墓等。在明代天工开物一书

11、中有“烧砺房法的图示”,这说明蜃灰的生产 和使用,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到秦汉时代,除木结构建筑外,砖石结构建筑占重要地位。砖石结构需要用优良性能的胶凝材料进行砌筑,这就促使石灰制造业迅速发展,纷纷采用各地都能采集到的石 灰石烧制石灰,石灰生产点应运而生。那时,石灰的使用方法是先将石灰与水混合制成石灰浆体,然后用浆体砌筑 条石、砖墙和砖石拱券以及粉刷墙面。在汉代,石灰的应用已很普遍,采用石灰砌筑的砖石结构能建造多层楼阁。中国的万里长城修筑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7世纪,先后有20多个朝代主持或参与建造。秦、汉、明三个朝 代修筑最长,在总长5万公里的长城中修筑了

12、5000余公里。在这三个朝代,石灰胶凝材料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大量用于修建长城。所以,长城的许多地段,后人发现它是用石灰砌筑而成的。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记载了石灰的生产方法。清代营造法原一书中,则记载了石灰烧制工艺与 石灰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些记载说明我国到明、清时代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石灰生产和使用知识。三合土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出现一种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到明 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渣 和砂子组成的“三合土”。清代宫式石桥做法一书中对“三合土”的配备作了说明:“灰土即石

13、灰与黄土之混合, 或谓三合土”; “灰土按四六掺合,石灰四成,黄土六成”。以现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 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后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与罗马的三组分砂浆,即“罗马 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三合土”自问世后一般用作地面、屋面、房基和地面垫层。“三合土”经夯实后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还有 较好的防水性,在清代还将他用于夯筑水坝。在欧洲大陆采用“罗马砂浆”的时候,遥远的东方古国一一中国也在采用类似“罗马砂浆”的“三合土”,这 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巧合。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采用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

14、,如“石灰一糯米”,“石灰一桐 油”,“石灰一血料”,“石灰一白芨”,以及“石灰一糯米一明矶”等。另外,在使用“三合土”时,掺入糯米和血 料等有机物。据民间传说,秦代修筑长城中,采用糯米汁砌筑砖石。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邓县的画像砖墙是用含有 淀粉的胶凝材料衬砌;河南登封县的少林寺,北宋宣和二年、明代弘治十二年和嘉靖四十年等不同时代的塔,在建 造时都采用了掺有淀粉的石灰作胶凝材料。宋会要记载,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修筑和州城,“其城壁表里 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米粥调灰辅砌城面兼楼橹,委皆雄壮,经久坚固。”明代修筑的南京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石 城垣,以条石为基,上筑夯土,外砌巨砖,用石灰作

15、胶凝材料,在重要部位则用石灰加糯米汁灌浆,城垣上部用桐 油和土拌和结顶,非常坚固。采用桐油或糯米汁拌和明矶与石灰制成的胶凝材料,其粘结性非常好,常用于修补假 山石,至今在古建筑修缮中仍在沿用。用有机物拌和“三合土”作建筑物的工法,在史料中屡有所见。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用以襄墓及 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在中国建筑史 上看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北京卢沟桥南北岸,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建筑河堤数里,使北京南郊从此免去水患之 害。在石桥建筑史中记载,用糯米和牛血拌“三合土”砌筑石桥,凝固后与花岗石一样坚固。糯米汁拌“三合土” 的建筑物

16、非常坚硬,还有韧性,用铁镐刨时会迸发出火星,有的甚至要用火药才能炸开。中国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创造过程中有过辉煌成就,作出过重要贡献。英国著名科学家史学家李约瑟在中 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这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 国的那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杂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的过程 是,从“白灰面”和黄泥浆起步,发展到石灰和“三合土”,进而发展到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从这段历史进 程可以得出与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相似的结论,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在与西方古代建筑胶凝 材料基本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广泛采用石灰与有机物相结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