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俗泥塑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386504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北京风俗泥塑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老北京风俗泥塑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老北京风俗泥塑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老北京风俗泥塑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老北京风俗泥塑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北京风俗泥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北京风俗泥塑(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老北京的交通出行交通工具的使用,是一个时代生产力状况的体现。随着时代发展,交通工具无时不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还记得四十多年前,刚上小学时,班上有一个同学说:“我爸说了,今后火车轱轳可以不着地跑”。给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啊!火车那不是跟长虫似的满天飞”。都笑他有病,就此发生了一场“战争”,小哥几个滚成一锅粥,而且还结下了小小的恩怨。谁曾想,科技的发展似乎比时间跑的还快。我们儿时的很多“抬杠”的事儿都已成现实,可不是吗,现在的磁悬列车不就是没有轮子吗。现如今,当你开着车在车流中穿行的时候,你可曾还记起或可曾知晓,老北京人靠手拉肩扛的岁月呢?或许您记不清了、或许你不曾经历,没关系您继续往后

2、看,兴许我在这给您提个醒儿。1. 拉骆驼的驼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骆驼是老北京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有着很长的历史。骆驼驮着煤、柴、山货等物资出入京城。所以当时人们把靠骆驼拉货为生的人叫做“驼户”。广安门一带是驼户们集居的地方。而在京西门头沟的骆驼是以驮煤为主。驮煤的骆驼专走阜城门的,在阜城门的城墙上刻有一个梅花的图案。在老北京流传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叫做:“门头沟的骆驼-倒煤(霉)”。2. 拉洋车的:人力车,老北京人把人力车叫洋车,又俗称为“胶皮”。 据说洋车是在清光绪年间从日本传来的。起初也是奢华之品只在宫廷及贵族中使用;后来北京人仿造,建立造车作坊,逐步转向民间广泛使用。起初一辆洋

3、车要四十余两白银。洋车是旧北京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拉洋车很有讲究一般分为拉包月和拉散座,拉包月的基本收入还算有保障,拉散座的可就朝不保夕了。人们把做这一行当的人惯称为:“拉洋车的”。京味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描写这些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直到北平解放“洋车”才完全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3. 人力三轮车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人力三轮车取代了“洋车”。由于三轮车的简便快节,是当时主要的交通代步工具之一,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政府把很多年轻力壮的三轮车夫们培训成铛铛车和电车的司机。 六十年过去了,人力三轮车还是没有从我们的视线中完全消失。在旅游景点,我们见到三轮车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4、,例如:坐三轮车游北京胡同,美其名曰:“京味特色游”。4. 镖局的镖师:在封建社会时期有一种吃“交通饭”的特殊行业,这就是镖行。镖行主要由:镖局、镖户和镖师构成。镖行的聚集地在北京的南城,前门外粮食店街就有很多镖局。镖局中的镖师武艺高超主要业务为看家护院、保护库丁、汇款、解送税银、保护长途贩运商品的安全。随着社会发展有了机械化交通工具保镖业逐渐消亡成为历史。 5. 挑夫:这是一种专门从事挑担进行长、短途人力货运的行业。主要工具是一条扁担、两条绳子。不需要什么高超技术,只要有力气就行。挑夫把扁担一头缠着绳子立在人力市场等人来雇用。用扁担挑运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逐渐被现代的运输工具所取代

5、。6. 赶脚的:驴在老北京也是主要交通代步工具。在京城以载客为主,把这种行业的人叫“赶脚的”。雇用毛驴有专门的驴市,俗称“驴口儿”。 “驴口儿”可分为:临时口儿(即临时租用就如同现而今人们俗称的出租车扫马路)、常口儿(即为固定站点,固定区间往返载客)和对槽口儿(即到家里租用,按整天计算包租)。 过去北京人喜欢逛庙会,去玩、看热闹、买东西。这时候骑驴的人很多,即可代步又可以此为乐。7. 窝脖儿:在旧北京“窝脖儿”是“脚行”行当中的一种行式,有严格的组织和独特的技术。主要从事运送嫁妆、大宅门儿搬家、古玩玉器店运货等。 这种运输所用的工具十分简单,一块一米见方的木板、一根木棍和一条软绳即可。运输时把

6、乘运的物品码放在木板上用软绳捆绑,再由旁人帮助将其放在搬运人的肩和后脖颈上,把头压得很低,在运送的路上不能停歇、不能抬头,因而叫“窝脖儿”。 “窝脖儿”行业,在民国初年最为红火,主要是结婚送嫁妆等。有位家住琉璃厂的老人讲,当年梨园名家叶姓家结婚,送嫁妆的“窝脖儿”队伍排了几百米长,队头“窝脖儿”到了家门口,队尾还在胡同口外,场面很是排场。除“窝脖儿”以外还有“抬杠”和“搭脚手架的”,当时被外国人并称赞为,旧北京手工业三绝之一。随着搬运工具的不断的发展,“ 窝脖儿”这个行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就消失了,已绝迹六十多年了。现在人们只能从影视作品中偶然见到。8. 山背子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运输工具,是一

7、种木制背架,有背带,背架下端有木托,把物品放在背架上,双肩套上背带身体前倾而行。当时这“山背子”的运输方式京郊一带较多。9. 背大脚的 过去把背篓子的就叫背大脚。背篓的篓子是用荆条编的,背篓也分大小几种,最大背篓叫花篓,比一般的背篓长出一大节。背篓主要运输山货、水果、土特产等。10. 抬大筐的 抬大筐是脚行里的又一种运载形式。主要在火车站货场,装卸煤、砂石等。我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毕业于“北平铁路学院”,以后就在铁路工作,可算得上老铁路了,从小就听父亲讲过,车站货场抬大筐工人们的艰辛。11. 轿子: 轿子是中国一种独有特色的交通工具,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在我国出现了,当时叫做:“步舆”、“载

8、舆”。到了唐代这种轿子就改为肩抬了,因而称为:“肩舆”,其上没有固定的遮盖物。到了宋朝出现了椅子,就将椅子应用到轿子上。经过逐步的改造,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轿子了。开始是官宦之人使用,需要两人以上来抬。按抬轿的人数和轿子的颜色,可分为若干等级,显示其轿主的身份,绿呢子大轿为王爷大臣所乘,老百姓只能乘蓝布轿了。民国以后多用于婚丧嫁娶之用。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清末年间在民间使用得相当普遍。轿子不但当代步工具使用,而且“红白喜事”也派上大用场。分为:喜事的“婚轿”,白事的“魂轿”。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轿子已基本绝迹。 近几年很多青年男女举办传统婚礼也使了花轿接新娘,很是风光,也是一种时髦吧。(

9、轿子又分为:马拉轿、马驮轿、人抬轿)。12. 马车轿:13. 早年间做为载客的交通工具。起初只能在宫庭使用,后来传为民间使用。在一些传统的影视作品中可以见到。14. 双马驮轿:早年间做为长途载客的交通工具。15. 车把式:特指赶蓄力车的人。 第二篇:老北京娱乐篇现在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所谓“京味文化”,其实指的就是老北京的“平民”文化。老北京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成,有着很深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满清帝制的完结,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北京”又变成了“北平”,从而失去了昔日京师的位置,似乎当时的北京人失落许多。那些达官贵人们也不得不放下架子“与民同乐”,从此,人们好象少了很多的约束,所以各类文化开始

10、复兴与创新。老北京人好玩、好找乐子,而且最好自娱自乐。民间文化、体育,鼓曲、曲艺、杂耍、戏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并且形成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特征。同时,为现在“京味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借用一下老天桥“大金牙”拉洋篇的开场词:“您了-再往后边,再看哪!-又一又篇-哪”!1. 评书艺人:现在的评书是由北京评书和西河评书,融合一起而形成的。在民国初年,北京著名的评书艺人叫双厚坪,当时在京城与伶界大王谭鑫培、鼓曲大王刘宝全并称为“艺坛三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评书极为盛行,说书馆很多有:地安门的“广庆轩”、东花门的“东悦轩”、东安市场的“仁义轩”、宣武门的“如云轩”最为著名。说

11、的是:“三国”、“水浒”、“东西汉”等。后来又出现一位评书艺人叫连阔如,在广播电台说书,号称:“静街王”,他在广播电台说书的时候,街上行人都很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艺复兴,很多老评书艺人复出,也涌现出许多青年演员。评书市场非常繁荣,有传统书也有现代新书,如:岳飞传、隋唐、平原枪声等。2. 扔手巾把儿的:早年间,在一些小戏园子里看演出,台上台下都很热闹。台上有演员演出,台下有说话的、卖烟卷儿的、卖小吃瓜子花生的。另外就是为看戏人服务扔手巾把儿的,手巾在戏园子里扔来扔去,准确无误,而且不散乱,有很高的技术。人们把这行当叫做扔手巾把儿的。3. 唱京韵大鼓的: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

12、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为京韵大鼓。 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有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后人给总结出各种流派:刘派(刘宝全),白派(白云鹏),骆派(骆玉笙,艺名小彩舞)。4. 唱西河大鼓的: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清道光年

13、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女艺人王讽咏在“四海升平”茶社登台演出。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大清河入津。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曲目丰富多彩,内容也很广泛,中、长篇有杨家将、呼家将等一百五十余部,小段、书帽有绕口令、闹天宫、小姑贤等三百七十多篇。西河大鼓的演唱流传于北京、天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地区。5. 打太平鼓的:太平鼓的前身可追溯到我国盛唐时期,在清朝流传到民间非常盛行。人们为了祈求风

14、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打起鼓、跳起舞表达自己的快乐的心情,所以把这种鼓叫太平鼓。近几年太平鼓在北京又恢复起来,也是花会的重要表演形式。6. 唱单弦的: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单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一人以三弦 伴奏演唱。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艺名随缘乐)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贴出的海报上写着“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

15、”。自此单弦作为 一个独立曲种传开。清末民初,许多单弦票友下海卖艺,出现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群众欢迎。他们当中有善唱时调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这些曲调多被纳入单弦唱腔曲牌中,使单弦唱腔曲牌增多,表现力增强,目前所知单弦曲牌计有一百余支。这一时期,是单弦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众多的名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最享盛名的有荣、常、谢、谭四大流派。7. 走会的:走会又叫花会。花会是一种特殊民间娱乐活动组织。;每逢拜山庙会,会头组织活动。会又分为文会和武会。文会是:“粥茶老会”、“缝绽老会”、“拜席老会”,文会是为香客和游人提供粥菜等时为免费。武会是表演秧歌、高跷、耍狮、五虎棍等节目也是为香客免费服务。好不热闹。8. 耍中幡:中幡源于蒙古族,幡杆高的可达20米,“小幡”也要有4米多。小幡耍起来灵活的多用于“走会”沿途表演。幡上有绘画的叫“彩幡”,没有的叫“净幡”。 表演时可用手指、头顶、牙、肘等部位,耍出各种花样儿。现在我们还能时常见到。9. 双 簧:据传说在清光绪年间,有一说书艺人叫黄浦辰,在京城非常有名;一天宫里传话说:慈禧老佛爷要黄浦辰进宫里说书。但正巧黄浦辰病了嗓子失声,当他不知怎么办的时候,他的小儿子说:我跟您去吧,您在前表演我蹲在后面说。就这样父子俩进了宫里。慈禧老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