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386316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一、引言汉服运动兴起于2003年,此后汉服运动在社会中广泛兴起。汉服 作为汉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装,被汉服运动者选择作为汉族的国服。 汉服运动最先开始于网络,而现在汉服运动者已经走出网络来到了社 会现实当中。汉服运动已经由最开始的被人们忽视发展到现在的影响 越来越广。二、文献综述针对汉服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汉服运动。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发现这些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汉服的 功能与汉服运动的发展;汉服运动的不足。(一)汉服的功能与汉服运动的发展汉服的没落对中国来说是一 个很大的历史损失,汉服

2、本身有很多的文化价值。中国的造物文化源 远流长,几千年的岁月积淀成就了绚丽多彩的汉服艺术。从天人合一、 器以载道、文质彬彬和象征意义等入手,分析汉服中凝聚的造物文化。 汉服本身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 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在表明民族身份的同时,更彰显 了这个古老民族优雅、文明的气质。汉服不是一套服装,而是一套各种款式完备的服装体系。汉 服的款式多样而且色彩丰富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场 合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人又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服饰。从历史进程来看,汉服主要是指公元前二十世纪到公元十七 世纪中叶近四千年间,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一汉”

3、 文化为 背景的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风貌、性格, 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服装体系。汉服作为电影视觉符号,它传达的是民族文化的形象识别,它不 仅生产出一定的意义,还有相应的社会解读和文化认同。不论是在 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影视剧作中,汉服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汉服应 当作为国服,国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的符号象征,是需要有 民族特色,并能充分代表本国特征的服饰。左转中记录“中国有礼仪 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从这 华美的衣服而来。中华民族的悠悠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早已将其生 活习惯、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

4、, 汉服之风韵正体现在这方方面面。(二)汉服运动的不足 汉服运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是否需要 “国服”或唯一的“民族服饰”?汉服运动的国服指向必须面对如何 涵盖为数将近一亿的少数民族人口的问题。汉服运动是民族主义还是 狭隘的民族主义?汉服的民族主义,不应该从种族区分的角度,而更应该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上没有哪 个民族是血缘上纯粹的民族,汉族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共同体。汉服 运动的兴起,涉及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族与国族的关系,只不 过它与那些他者的利益冲突还不那么明显与激烈罢了。汉服运动是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从表层看,它以“恢 复汉服”为现实诉,致力于复兴传统文

5、化;从深层看,它以汉族文化 为本位,宣扬汉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汉民 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汉服运 动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不是所谓 “文化的自觉”,而是“历史的倒退”。汉服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 现实基础和历史根源,在其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传播的扁平化、社区 化和狂欢化特征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往的文章主要以上两个角度来写,本文将分析汉服运动的发展 过程,汉服运动具体的说就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动态发展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汉服爱好者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自觉从 一个文化认同者转变为一个文化自觉者,致力于

6、汉服运动的发展。三、发展过程及理论分析(一)汉服和汉服运动汉服运动在社会中虽然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很多人对于汉服的最 基本的概念存在一种误解。很多人都误以为汉服就是中国古代汉朝的 服装,因而对汉服运动者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复古的思想。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 世纪中叶 (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 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 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汉服运动,则是一 系列穿着汉服、宣传汉族文化的运动。(二)发展过程及理论分析1. 兴起(

7、1)原因在中国 56 个民族中,只有汉族是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中国 56 个民族的合影中以及中国的 56 个民族的介绍中,都可以发现这个 问题,尤其在关于汉族的介绍中,代表汉族的姑娘穿的竟然是肚兜。 汉族是唯一一个没有自己的服装的民族。针对这种现象,很多人都感 觉到困惑,难道肚兜代表的是汉民族服饰,这对于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的华夏民族是一件令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很多人不认识汉服, 更别说了解了。有些人穿汉服出去,被人误认为是穿着韩服或和服。 而日本和韩国,可以说是民族服装最成功的民族。在这两个国家,人 们在重大节日或平时都可以穿和服或韩服,人们也不觉得奇怪,

8、并且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也都能认得这些服装。韩服与和服都是基于汉服的 基础上发展改良的,但是,现在即使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了解汉服,只 认得和服和韩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现象呢?为什么我们汉族 没有自己的标志性的东西呢?汉族也可以像其他56 个民族或日本与韩 国一样,发展出一种代表汉族的民族服饰。人们意识到,汉族在世界的交往中对自身文化身份产生了焦虑与 迷失,需要一种符号作为文化认同的表面的最基本的载体,宣扬中华 民族传统优良文化。在汉服运动之前,有人提议将旗袍作为汉族的服 装,但是这种提议并没有得到很多的认同。旗袍作为根据满族服装改 进而来,没有被广大汉族人民接受,并且也不是人人都适合穿旗袍。

9、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汉服。汉服运动者开始自发的形成 了民间汉服运动组织,组织各种汉服运动,宣扬汉族文化。(2)文化 认同基于上述所述原因和现象的刺激,这些人找到了汉服。他们 认为汉服是最能代表汉民族的符号。对于一个民族的区分,最外 表的是看他们的服装。中国的其他55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根 据他们的服装,我们可以界定他们属于哪一个民族。汉族缺少外在的认同标志,而现在汉服已经成为汉服运动组织历 经千辛找到的被认可的一种外在标志。汉服,作为我们汉族的民族服 饰,在交往中其他人依据这种服饰,就能知道我们的民族。我们再也 不会因为缺少汉族服装而感到焦虑,不仅自己得到自己民族的认同,

10、并且其他人也会认同我们。汉服运动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最值得一 提的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原本身着肚兜的汉族姑娘已经穿上了汉服。2.发展过程(1)发展过程 汉服运动最先兴起于网络,但随着十多年的发展,汉服运动 已经从网络中走向现实社会。汉服运动从2003年开始,已经逐渐 形成了一些民间的汉服组织。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政府到 目前没有参与进来。在民间,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这个群体,并且汉服 运动者开始穿汉服走向街头,举行汉服的婚礼等。在今天,我们经常 在大街上都能看到一些穿汉服的人,有些人甚至穿汉服去上班。当然,汉服运动者并不一定从一开始就是汉服运动者,有很多人 开始都是被汉服的精美所吸引。汉服

11、款式多样,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 身的爱好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汉服,而且汉服并不只有长袖的,汉服也 有适合夏天的短袖。正因为这样,越来愈多的人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穿 汉服。经过改良后的汉服更适合现代,汉服已经逐渐变得适合现代美 社会的审美观,轻便而漂亮,吸引更多的人。(2)文化自觉爱好汉服的人受汉服运动者的影响与自身的认识程 度的加深,对汉服的认识从最开始的外表,开始转向汉服代表的其背 后的传统文化。在认识到了汉服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后,汉服爱好 者就能开始变成了汉服运动者。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晚年反复倡导的一个概念。 它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

12、之明”:明白它的来历, 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是在具有文化 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文化来源、得失的清醒反思。汉服爱好者和最初的对汉服认同的人,刚开始都是停留在表面, 并没有对汉服及汉服的文化底蕴有深刻的认识。当他们转变为汉服运 动者后,开始积极地进行汉服运动。他们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文化 认同的过程转变为文化自觉的过程。他们逐渐了解汉服的发展历史及 文化底蕴,并被这些折服,他们向那些还不了解汉服的人介绍汉服以 及传统文化,一个人成为汉服运动者,他将会尽他最大的力量把身边 的人拉入汉服群体。这是一个无限发展下去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人被 汉服吸引,成为汉服运动者。这个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汉服运动者 逐渐增多,并且仍然继续增长下去。因而,由文化自觉导致的内生动 力将使汉服运动生机勃勃的持续发展下去,而不会突然中断。四、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