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笔记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385450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规划设计笔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概述园林形态演变: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关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

2、带状的街。(景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景观中人的行为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景观行为构成基本元素景观行为格局基本元素意向需求强度容量(人数)文化组群(年龄、

3、文化背景、性格等)动静性质(内向聚焦和外向离散、静态与动态)环境规模(占据空间与花费时间)欣赏感受(好、中性、恶)分布空间格局(活动放在何处)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基于精神的量度。五官感受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度角度、左右90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嗅觉:2-3米;听觉:7米,聊天距离;35米,演讲距离。视觉、听觉、嗅觉等综合因素:20-25米亲切,可以自由交流,空间尺度;大于110米,场所感尺度,适合做广场;

4、390米,深远距离感,领域尺度。心理文化距离:0-0.45米, 亲昵距离;0.45-1.3米 私交或个人距离;3-3.75米; 社会距离(适于一般性谈话性);3.75-8米 公共距离;大于30米 隔绝距离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异同景观规划设计:从空间到场所再到领域,从明确实体到有形界定再到非实体无形化转换,空间趋于淡化;核心不是空间构成,而是行为策划。与景观空间同等重要的因素:停留时间公共空间中的私密空间:开放空间需要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需要个人距离。广场规划设计广场规划设计三要素或内容形象,对应景观功能,对应使用环境:对于生态绿化广场:能够聚集、公有的、谁都可以进入的空地;有一定规模,即1

5、10米以上。规划设计取向:开放度、环境因子因地理不同而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交通组织规划设计的定性定位定容:范围与规模;现状与定位(区位、风格、水准);容量,设计密度广场设计满足多功能需求:交通的组织,停车、道路与人流组织,特别是出入口的交通组织与形象的结合;照明分布及照明设施的形态;公厕等公建布局;广场的文化表现力、文化选题。(以盐城街坊广场为例);表现风格(当地的材料选取,广东茂名城市广场为例)景观创造:视觉走廊、景观轴与建筑的关系;强调中心,要求主次(徐家汇广场)景观出发点:大众群体休闲活动需求和现实可行条件。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包括:街道、滨水带、道路、视觉走廊、生态走廊

6、类型景观形态环境生态组成功能活动类型街道步行街狭长空间、围合性强、视域有限、人工因素变化丰富人、建筑、人行道、车道、绿化带购物、娱乐休闲、观演人车混行街通行、购物、办公滨水带江岸带状空间、围合性弱、视域宽广、自然与人工因素兼具水体、堤岸、植物、人行道、车道、建筑防洪兼具购物、娱乐休闲、观演河岸通行旅游机动车交通旅游高速、国道、一般性道路带状空间、围合性弱、视域宽广、动态道路、两侧绿化、田野或城镇交通与观景视觉走廊带状空间、围合性弱、视域宽广湖泊、河流、田野、林带观景生态走廊带状空间、围合性有强弱、视域宽广或有限、有明显景观标志森林湿地、水域山地、动植物观光、环保带状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要点(与城规

7、同,包括现状分析、目标、原则、构思、空间形态布局和结构分析、景观分析:范围(空间、景观、视线):景观形态、空间分布、视域等范围现状条件分析:景观文化类,包括传统、历史、现状景观、地理环境资料;功能类,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建筑布局;生态环境类,包括绿化、气候、水质等。定位定性:发展潜力与目标、经济效益与城市容量规划原则:传统、现代与未来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相结合;以人为本构思:带状空间功能、沿线地块开发、景观控制(开发度、环境等)、空间布局(穿越与滞留空间的安排、硬质与软质界面的安排)、发展方向、开发滨水带规划设计自然界中吸引人的聚居环境:海滨、河川谷地、平原、岛屿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分层:环境

8、治理(河岸)、沼泽生态处理;湿地系统。城市发展中的湖滨建设:维持陆地、水面、城市生物链的连续,不被公路堤坝等人工构筑物隔断,通过架空留出生物走廊(自然生态型如芝加哥滨水绿带;防洪技术型如悉尼剧院;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如杭州西湖)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要点物质构成要素:蓝色,偏水天;绿色,偏动植物;可变色,砼或土(棕色)。三色有机结合,广场偏重可变色。可变色设计所需材料:水利水文、防洪技术处理问题;城规资料;旅游活动资料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商业区、公园、自然场所城市生态分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单位绿地。商业区:强调人与商品交流,主要活动为购物公园:强调人与自然交流,主要活动为游憩娱乐

9、、交流、防灾公园发展四阶段:公元前9世纪到前5世纪,古希腊将荷马时期的书果园改造成装饰性庭园;古希腊人修建体育馆,周围建装饰性园庭,成为公园雏形;是文艺复兴时期私家花园向公众开放,逐步演变成公园;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园林改造运动,结合城市设计,地形起伏,景观层次立体化(如拉维特公园)。最大特点是公共性。花园起源:私家园地现代公园典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为城市保留人与自然交融的地块,体会乡村的风貌;自然式的布局商业区景观规划设计: 交通:外部的车辆交汇停放、内部的人流与空间安排。 容量:安排高密度的建筑,留足户外空间;处理好经济效益、项商业目、环境质量的关系。 视觉:各类型

10、视线与景观的安排。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三要素生态环境规划因素:朝向与风向,建风道与生态走廊;光与影的分区,建筑与植被的影响;用地,高效建地面景观;周边环境背景,借景、引水等户外活动:动静结合,娱乐与休憩搭配;开放与私密,开放空间与个体场地并重;开敞与半开敞空间并重;立体化空间处理;设施的布局,大型设施集中建制,并建缓冲带。设计手法:借景、绿满全景、以曲代直、与众不同。居住区规划建设目标:创造宁静环境与特色(即可识别性,有归属感) 创造优美环境:以生态学为指导,以软质景观为主,建筑与环境绿化空间布局协调:公用景观(集中绿地)、防护景观道(车道、设施、停车场、临街部位等)、形象景观(交叉点、条带

11、状绿地等季相变化)、休闲游憩景观绿地、生态景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三阶段: 总体环境布局:开发强度(容积率)、建设强度(交通地型朝向)、周围景观 硬质景观规划设计:地型、外立面 软质景观设计:绿化、水体、鸟鱼等居住区规划设计四大问题: 1、目标:以住户景观需求为出发,创建安全(家园感庇护)、安静(花园感生活环境)、安心(归属感追求生活本源),“瞭望庇护”理论。 2、评价标准及指标:安全、实用、美观(诗情画意、文化艺术) 景观规划三元论对小区的评价: 环境空间形态形象视觉景观,绿视率、空间美学等 环境绿化生态:绿地率、绿化率、生物多样性等 行为活动:公共场地(硬地率:15-30

12、%) 3、方案把握:规划设计初期,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同时介入,围绕三元素开展 视觉形态方面:从内向外的住户视觉方向上的景观效果;多做视觉、环境廊道 环境绿化:林荫、风向、日照、地形、立体绿化等 行为活动:各种类型活动场地、场地的立体化、合理布局 4、 景观艺术性:特色个性,回归生活、艺术提升高科技与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三阶段:基础数据收集,依靠遥感技术;分析评价,GIS技术支持,补充精度;模拟预测,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窥镜。城市规划:关注城市发展、经济运行、人口布局等景观规划:强调自然、弱化人的改造能力。区域规划离不开环境与生态:环境即水、气、噪声等;生态则是动植物、人等生命。生态是基石。航

13、空遥感:飞机,立体成像(双镜拍摄同一物,视差形成立体景象)航天遥感:卫星,补色原理(物体反射波长,数据转换)、动态监测景观美感数量化 三个层次模型:物理空间模型(物质生活的生理世界)、心里空间、意境空间(灵魂世界)空旷:开敞、宏伟等,产生高瞻远瞩感觉。处于顶部奥秘:引人深思、追古思远。在谷地。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对环境破坏降到最低,对环境生态起强化作用,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资源从静态走向动态:以区域生态分析为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科学的时空导向与区域尺度:长期性大尺度因子决定短期;每一个生态要素之间都有关。 景观生态分析内容:即对景观过程的还原。结构: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功能:不同

14、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相互作用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整体性分析评价体系: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时间过程的研究及前两者基础上建立演化规律 景观空间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 因子叠加法(麦克哈格)结合现实资料,以矩阵分析为基础的方法。查出长期存在、基本稳定、能影响其他各种因子状态的主导生态因子 区域生态因子的识别:气候、水体、居住、工业、动植物、土壤等 区域生态因子的关系分析:居住区、工业、水体等主导因子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确定矩阵尺度;各主导因子的评价。 基准模型与修正模型的确立:通过矩阵分析,利用因子叠加法,形成基准模型,通过正态因子修正得到修正模型 最终模型与生态分析结论:生态特征,斑块、基质、廊道等空间格局;生态高地低谷识别;态高地低谷与河道、交通的关系 景观过程分析:主导因子的斑块变换 区域景观生态战略: 点线面一体化格局控制:点构筑,建集中聚居点,阻止聚居点扩张,加大生态渗透;线构筑,河流保护带廊道;面构筑,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构筑和链接生态高地。 制定分级保护区:湿地斑块、河流廊道、大型生态园、农田基质、改造区、开发区旅游规划方法人类生存方式:定居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