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383575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 从江县民宗局敖家辉伍文剑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生态的,传统的就是文明的。以主题为“共创共建共享构建传统村落与发展新型关系”的02X年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虽已悄然落幕,但留给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却犹如鼓点般急迫。州委书记李飞跃在致辞中表示,将以这次传统村落峰会的召开为契机,坚定不移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创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平台、大环境;全力以赴争创中国民族乡村旅游示范区,加快释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综合效益;责无旁贷打造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样板,努力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先行、合理利用

2、、发展同步上发挥好先行先试的作用。李书记的这段话方向明确,催人奋进,但也十分压头,特别是用城镇化比率来作为考核地方政绩其中一项指标的当下,如何科学地处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显然是一件摸石头过河的事。所幸,月14日传统村落峰会国际论坛在我县岜沙原奢度假村举行并提出了关于苗村侗寨申报世界遗产的从江建议,而我县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利用也于此前有了自己初步的探索和构想。 从江传统村落是天上撒在大地上的星星,串起来是苗族 脊梁上的纽带,是侗族嘴上的思路。因此,传统村落峰会国际论坛对从江的建议:一是深化对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研究和价值诠释,梳理其价值和知识体系,建构村落文化景观数据

3、库;二是依据村落文化景观的特性,持续开展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依据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的文化特性,继续探索符合地域和文化特点的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三是开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各地区及各部门协同机制的创新和多元参与,加强社会和社区参与的规划与管理,重视社区的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快申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进程,在申报过程中深化对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价值的认知和保护。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遗产保护和申报的要求,力争在年内完善保护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组织完成申报文件的编制。 虽然这些建议都是大框架,粗线条,但却有着不同

4、寻常的指导性意义,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时候,变废为宝,把古代变成现代,把资源优势变成资金优势,吸收外来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旅游,无疑是一剂良方。只有深挖建议内涵,创新拓展建议外延,才能成功打造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样板,最终实现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宏伟目标。 我县位于贵州东南部,地处九万大山余脉,月亮山腹地,境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林海浩瀚。全县分布着大小10多个苗、侗、壮、瑶、水等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村寨,寨边古树参天,竹影婆娑,满目清秀。寨子里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吊脚木楼、风雨桥和鼓楼,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这些村寨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

5、文化遗产,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胜地,被列入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认的十八个“人与自然保护圈”之一。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县的一些传统村落、民族文化同样也面临瓦解消亡的厄运。在城镇化背景下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抢抓大健康产业机遇,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我们责无旁贷。 目前我县申报并被审批的才有44个传统村落,远远不是我县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202X年我县普查上报的民族村寨是47个,由于一些乡镇重视不够,遗漏了很多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突出的村寨。其实,我县可以申报为传统村落的村寨至少有0个,可以申报为民族村寨的至少有30个。根据地域景观、民族结构和文化特征,我

6、县的这些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村寨可以分成若干个传统村落群。每一个传统村落群里的村寨彼此关联,在时空的环护里共同演绎着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是立体而活态的。因此,我们要谈保护,就不得不认清民族村寨的定义及构成要件,以及当前我 县民族村寨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现状;要谈发展利用,变废为宝,就要考虑好这些民族村寨的发展定位、具体做法和措施。 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一下民族村寨的定义及构成要件。综述起来,民族村寨就是这样一个集合体,各少数民族在经过漫长的迁徙漂泊之后,为了顺应特定的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生产、生活和繁衍的基本需求,建造了相对独立和功能完备的群居性建筑,并从中孕育了具有典型的民族心理趋向和相对固定的

7、民族文化形态。根据其定义,民族村寨的构成要件主要有生产生活及功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三大部分,三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我县,生产生活及功能部分包括传统民居、古树、古井、古墓、古石板步道、吊脚楼、水车、禾晾、凉亭、禾仓、草棚、菜园、篱笆、柴堆、小溪、梯田等,侗寨还包括鼓楼、风雨桥、戏台、寨门以及各种建造技艺等;民族文化要件部分包括民族语言、各种古歌、传统大歌、小歌,节日活动、祭祀、民族服饰、特色饮食文化、各种民族乐器、舞蹈以及传统表演艺术等;生态环境部分包括村寨周边的天然林、人工林、草坡、河流、水源地以及野生动植物等。 从江原本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村落古老,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富矿区”,也是一

8、个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加上自然、历史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近几十年来,人为的对一些古老村落进行大挖大拆 大建,村落景观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其吸附和承载着的历史文化信息因遭到肢解而流失。尤其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抱着靠山吃山的依赖思想,过度开采,过度砍伐,特别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我们一直依靠林业财政来搞建设和运转,大面积的毁林造林,导致境内民族村寨生态被破坏,部分环境功能丧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既是民族村寨的缔造者,也是民族村寨的终结者。在数千年的静美中孕育的农耕文明,终于敌不过工业时代的“坚船利炮”,传统习俗颤颤巍巍地蜷缩到了老人们的眸子里。回望历史烟尘深处,

9、我们赫然发现,建国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对民族村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让我们揪心不已。比如“大跃进”期间的“大炼钢铁”活动波及全国,全民砍伐森林,大炼钢铁,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毁坏“地主”、“富农”的房屋、古建筑、古墓等文物,造成民族村寨标志性建筑被毁;比如上世纪60-70年代,政府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全体民众扛红旗上山,大规模的毁林造林,原始森林被毁,原有的大量的灌木林、阔叶林变成针叶林,导致县境内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大量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永久性消失。由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民族村寨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屡遭罹难。比如上世纪9

10、0年代我县大量种植椪柑,成片的灌木 林再次遭到破坏,进一步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比如近年来有关部门实施的“占补平衡”项目,使植被原本就十分脆弱的高海拔“荒坡”又被挖掘机、推土机挖踩,加上通村路、机耕路等的修建,造成村落破坏,寨边古树被毁,山坡上到处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比如近年来实施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民砍伐古树、占田建房,对村落景观造成严重破坏;比如县境内大小河流正在修建电站,河边千年古榕树、农田、滩涂和江边野生植物将被淹没,江河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许多野生洄游性鱼类丧失繁衍生存条件,面临灭绝和物种消失;比如野生动物和鱼类遭到人类的捕杀,在田间地头,时常会看到扛

11、着猎枪、猎网围捕鸟类或在江边用电鱼机捕鱼,目前,都柳江流域很多野生鱼类由于遭到电、毒、炸等毁灭性的捕杀,已濒临灭绝;比如农药、化肥、除草剂、生活污水以及白色垃圾、废弃啤酒瓶正在污染着农田、土壤、河流和生产生活环境,鱼虾、各种昆虫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更为迅猛的,还有难以抵御的寨火和自然灾害吞噬掉古老的民族村寨。由于我县民族村寨多为木质建筑,频繁的引发火灾,加之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造成民族村寨和人文景观的破坏。 如果上述这些都是“事出有因”,而且代价不可谓不惨重,那么下面的这些情况,则直接困惑或阻滞了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步伐。干部、村民对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文化 价值、文物价值和发展潜力认识不足,

12、对传统村落保护前景不乐观,认为保护村落就是保护贫穷落后,一也;传统民居在功能上、防火性能上、舒适性方面比不上现代建筑民居,加上频繁的寨火给村民带来重大损失,村民对村落的保护失去信心,纷纷改建砖房,二也;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危房改造项目、城镇化率的考核政策,加速了传统村落的破坏和消亡,三也;人口增加需要的建房,尤其是占田建房,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生态景观遭到破坏,四也;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现有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不断消失和生态的破坏,逐渐丧失文化载体功能,导致文化内涵缺乏,五也;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短缺、项目小、投入少,短期内旅游产业难以成型,或成功案例较少,绝大多数村民因分到的红利少而对旅游产业没有

13、信心,找不到发展的思路,六也。最不应该的还有,一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难以理顺,是“扬”是“弃”争论不休;二是虽然高度重视,但部门职责没有明确,概念模糊;三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操作性不强。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露天的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但是,在时代巨轮的轰然碾压之下,脆弱的村庄迅速瓦解消失,许多村寨不但空巢化,而且空壳化。乡村的年轻一代向往着城市的灯红酒绿,他们不再眷顾甚至抛弃了父辈们世代传唱的田园牧歌,原本一个个充满祥和与生气的美丽乡村,在历 史的瞬间变成了一座座存储记忆的斑驳建筑,并随着风雨飘摇而最终灰飞烟灭。所幸,从江地处边鄙,历史

14、演进的步伐不算快,我们还有回旋的余地,传统村落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也让世人在浮华与喧嚣中谛听到了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我们不能再错过侗乡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要从战略高度提高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重要意义的认识。正如陈敏尔书记在省政府专题会议说的,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家园,是中华儿女的乡愁,是多彩贵州的名片。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具体措施,意义十分重大。要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要以高度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发出贵州传统村落的好声音,坚决遏制住传统村落消亡的势头;要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

15、优势农业,提高老百姓收入。 在着力保护与发展利用传统村落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措施。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资源,也是战略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种群和数量的多少;生物多样性也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物质条件,我们的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无不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的各族同胞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他们把大山、大石、大树等作为图腾和信仰,自觉维 护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维护着多元文化的和睦相处,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成了一系列带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乡规民约、族氏制度和民族习惯,这些民族文化及相关知识

16、的形成,对我县自然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巨大作用,我们今天的民族村寨的自然景观和寨边古树能得以保存,主要是多元民族文化保护的结果。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更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此项工作不仅符合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更是我们造福子孙和旅游兴县的根本需要。 当前,为了迎合和满足现代都市人群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旅游的需求,加之近年来国内大型旅游景点逢假爆满的问题,今后我县的民族村寨将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群体的最好去处,未来十年,从江将迎来游客井喷的到来。因此,保护和挖掘好我县民族村寨、民族文化、农耕文化、自然生态资源,一是符合国家倡导“生态文明”的基本国策,二是符合我县的实际需要。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立足高铁时代,站在贵州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依托我县的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自然生态及洛贯区位优势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