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精读课文修增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382587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精读课文修增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精读课文修增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精读课文修增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精读课文修增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精读课文修增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精读课文修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精读课文修增(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藤野先生【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我们学过选自呐喊的社戏。本文选自他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选自该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课文扼要】1 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2 中心: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3 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暗线:爱国主义思想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赏樱花、学跳舞(憎恶,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爱国思乡,学医的主要动机)仙台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

2、(正面衬托藤野先生。)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看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4 文章写了哪4件事?添改讲义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尊重科学关心解剖实习诚恳热情、关爱学生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5 人物描写 外貌、动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6 情感:感激(无私的帮助、学术的影响);敬重(伟大);怀念(收集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愧疚7 什么事件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从文学上探究救国救民的方法);(使鲁迅

3、的思想受到冲击,民族自尊心受挫,)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告别藤野先生以后,鲁迅是如何怀念他的?收藏讲义、挂藤野先生的照片、努力写文章。【课文详解】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上野的樱花鲜艳而美丽的特点。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鄙夷、反感之情。3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的丑态,暗示作者对

4、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愤懑与厌恶之情。(课)( 解释词语的方法:解释 + 联系文章情感 / 内容 / 结构 )4“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全文起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相呼应。5 作者写13段的用意是什么?追述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同时,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与爱国之情。6 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看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

5、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清国留学生学跳舞体现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丑态的厌恶之情。 精通时事:反语,这是讽刺的说法,指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课)7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用很多篇幅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写了到仙台途中想到的事,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的事件,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课文扼要】3.8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厌恶失望爱国(忧国忧民痛苦根源)9 “爱国青年”:反语,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讽

6、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课)10“正人君子”:反语,讽刺哪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11“物以稀为贵“:自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双重否定表强调,突出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不仁,作者深感悲痛、无奈与辛酸,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情。(痛苦根源)13 如何表现爱国情?【课文扼要】3+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把怀念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14 我看到先生改讲义“吃了一惊”的原因是:藤野先生竟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所以我“吃一惊”。这更能突出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7、“感到一种不安”的原因是“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15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 不能。一来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来也表达我深深的自责之情。删去不能达到这种效果。16 改讲义事件中,我对“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我尊重先生,被他的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17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有什么影响?“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作者希望祖国强大。“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可参考【课

8、文扼要】7)18“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的内容指弃医从文,变化的原因是指要救国,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人们,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可参考【课文扼要】7)19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表达方式是?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议论;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承匿名信事议论,领起下文看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为弱国国民的极为愤慨和辛酸的情绪。20 结尾最能表现我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的词语有“总、时时、长长、永久、至今”21 “良心发现”指爱国思想和(与反动文人的)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9、。22对藤野先生进行高度评价的句子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23 藤野先生的精神可用文中的六个字概括:为中国、为学术24 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收藏讲义;悬挂照片;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可参考【课文扼要】8)25 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说成是“不幸”的原因是: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的终生怀念。26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就文段来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指的是:热爱科学,对人没有歧视之心。26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却特别听得刺耳”中“这一声”指的是什么?“特别听得刺耳”的

10、原因是什么?指“万岁!”;作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27 “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用反问,表现了闲看者麻木的精神状态。2 我的母亲【文学常识】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学者【课文扼要】1 我对母亲的感情:怀念、敬爱、感激2 母亲其人慈母、严父、恩师【课文详解】1 文章的过渡段是第四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 课文写了母亲三方面的事:对“我”的管教严厉、关爱、教子有方;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有刚气3 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

11、年生活,除了看书意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前三段既写了自己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中心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4 “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5 在“组织戏剧班”一段中,用“居然”一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的惊喜之情。6 第二段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

12、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的意思,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7 为什么花大篇幅写家庭琐事:母亲以身作则的身教8 极大极深的影响学习努力、守时;做人要仁且刚9 “严父”和“慈母”是否矛盾? 不矛盾。作为母亲,她首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父亲死后,她不得不也担任起父亲的指责教育我。这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怀。10 如何理解第七段中的“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深怀念之情。11 第六段和第七段的关系:总分关系。第六段说母亲对我影响之大及教育态度,第二段举具体的事例12 母亲对我的态度是“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用一个词来说

13、明母亲对我的管束:严厉。13 母亲责罚我却“不许我哭出声音来”的原因是:“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说明母亲有刚气的性格。14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点题,在结构上过渡。15 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16 在做人方面母亲是怎样训导我的?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

14、,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行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3 我的第一本书【文学常识】牛汉,原名史成汉,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华南虎,他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课文扼要】1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的人。2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文中指什么?“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主要指后者。3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说明乔元贞从此失学了,一个

15、聪明好学的孩子,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我们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思考着生活与人生。4 父亲弄清课本的原委后,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气,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深表同情5 谈谈你对“弄不成”这位教师的看法:“弄不成”的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有好淳厚的情义。而且他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找课本,是个负责的老师6 从与狗玩乐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与狗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孩子,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孩子,在当时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仍不忘寻求一份乐趣7与狗玩乐的事件在全文所处的位置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有什么作用:这一段是补叙,能突出作者念念不忘的情趣。8 读了“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对童趣、自然之趣的怀念之情;朋友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生活的辛酸;父爱的温情9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追忆第一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