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初稿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38215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初稿(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丹阳为例摘 要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对此,通过对丹阳地区农村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有效地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义 1.3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1.5研究方法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概述2.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2.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3新型城镇化的特点第三章

2、 丹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分析3.1丹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条件与现状 3.1.1丹阳新型城镇化建设条件 3.1.2丹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3.2丹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 3.2.1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3.2.2缺乏科学的规划,规划布局不合理3.2.3建设规模小,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 3.2.4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3.2.5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资金短缺 3.3成因分析 3.3.1客观原因 3.3.2主观原因第四章 丹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4.1提高认识,加强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工作 4.2完善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制度 4.3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多元投资机制 4.4增

3、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5按经济区域合并乡镇第五章 总结参考文献致 谢III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

4、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1.2研究意义 农村新型城镇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

5、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由于几十年的计划 经济体制形成了“先进的城市, 落后的农村,城市办工业,农村 搞农业”的二元结构,这种长期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不仅使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而 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 了消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人和社会生产力的不 断提高,特别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要求冲破城乡壁垒,向外扩张,要求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

6、,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向一元结构迈进,以城促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小城镇,大战略。新型城镇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途径,也是带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1.2.1研究现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方面,大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3.73%。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仍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使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化成果,城市的繁荣,对农民工来说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他们没有归宿感。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虽规模扩大,但有限人口数量被进一步分散,形成不了规模市场,就业机会更少,生活成本却上升,农

7、民的经济收入还是来自于极有限的农田产值。失地农民为了便宜找事做和降低生存成本,不愿进新城;有的农民用房屋、失地补偿款进城镇购房,为补差价和装修,花去至少5-10万元,这是他们能有和能借到的最大值。“安身”容易,“立命”难,暗淡的就业形势使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民生活窘迫。可见,农村新型城镇化不是万能的,也绝不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充分条件,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注定是一个漫长、艰辛、曲折的过程。虽然,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注定

8、制约多,重重困难。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央在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这要求我们要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抓手在于深化改革。1.4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以丹阳地区农村新型化建设的现状、当前丹阳地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及完善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等方面,着重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研究的突破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展开:首先

9、,从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其次,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势以及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功能定位;再次,在充分肯定我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基础上,把农民参与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力量,找出村民参与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经济、政治、人文、法治等外在环境因素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在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并相应地探究推动我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方法与因地制宜的必要性。1.5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如何对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必须秉持求真务实,与时俱

10、进的科学态度。在这里,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概括性研究,通过阅读国内外学者的理论著述,形成对新型农村城镇化全面了解,然后确定研究方向。通过与乡村干部和村民的直接访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相关信息,掌握其现实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它们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既能尊重客观事实,又能联系现实需要,以解决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概述2.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

11、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2.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

12、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

13、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

14、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

15、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 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2.3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