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381938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和县姜席镇下胡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202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接待办西和县扶贫办下胡村党支部、村委会二零一三年三月一日姜席镇下胡村小康建设规划(2013年2020年) 为了加快下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指导好本村未来八年工作的顺利进行,推进全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结合下胡村的实际,经过实地调研、村“两委”座谈、征求部分村民代表意见,特制订下胡村小康建设规划。一、基本现状(一)自然状况下胡村位于姜席镇南部,距姜席镇5公里、距西和县城15公里,属轻切割的黄土梁峁、沟壑地貌框架,温凉、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167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约517毫米,年日照时数

2、1730小时,无霜期平均160天,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夏洪、秋涝、冬干。全村耕地面积1475亩,退耕还林面积499亩,沿河川坝地120亩。耕地均为中低产田,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要种植农作物。全村四个村民小组,共224户1075人,五保户6户6人,特困户28户110人,贫困户56户232人。公共基础设施一般,通乡主干道路已硬化,村内巷道仅三社硬化其余为土路,一社自来水工程亟待建设,二三四社农户均已通自来水,全村农户均已通电,无农田水利设施。村上因无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村民文化生活单调,2012年安装电视卫星节目“户户通”设备160部。群众沿河两岸山坡地居住,土坯房任有相当比例,无河堤,缺

3、少小桥涵,部分危旧房屋急需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村四个村民小组,共224户1075人,劳动力数量725人,绝大多数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元,主要以劳务输出和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部分群众种植半夏、黄芪、牛蒡子等中药材,核桃40余亩还未挂果,小尾寒羊养殖户2户存栏40余只,规模和产值均有限。下胡村有小学1所,正式教师4人、学生220人。乡村医疗卫生点1个,乡村医生1名。2012年参加合作医疗984人,占总人口92%;参加农村养老保险920人,占86%。村两委班子共8人、全村党员23人,其中女党员2人,村级组织活动

4、场所急需重建。监事会、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级组织已成立,但村级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村级社会事务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三)发展机遇下胡村虽然发展基础条件较差,却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大批干部进村入户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道路;妇女小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解决了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秦巴山区整片扶贫开发政策涵盖陇南全市,下胡的发展必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必将促进下胡村脱贫致富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步伐。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双联行动小组第四次扩大会精

5、神,以实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开发、民计民生改善为重点,经常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着力提升全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着力优化农业和特色产业布局,着力发展劳务输出、半夏等中药材种植、肉用羊养殖三大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村民素质,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着力解决

6、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实惠,把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协调推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坚持政府引导,突出特色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持之以恒,促进和谐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一)发展思路依托下胡村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条件,将下胡村建成劳务输出、

7、中药材种植、肉用羊养殖三大产业基地。(二)发展目标1、按照“一年有起色,四年大变样,八年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总体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中药材种植、肉用羊养殖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和农村管理呈现新局面;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以下,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8%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把下胡村建成经济发展的富裕村,环境优美的生态村,乡风文明的和谐

8、村,安居乐业的幸福村,与全市、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2、2015、2017、2020年实现小康主要目标见下表:主要指标2015年2017年2020年人均GDP17500元21500元315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060元9400元15000元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1%93%9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9%90%92%民主权利满意度87%88%90%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9.5年10.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3.5岁74岁75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9.58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13%14%16%耕地面积指数92%93%95%恩格尔系数42%45%4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平米23平米27平米四、发展

9、重点和产业布局(一)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发展能力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运用好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中低产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加大农村公路、产业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村内主干道通水泥路,产业路沙化;加快一社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解决一社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我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利用农村危旧房屋改建项目加

10、大我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桥涵、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保护我村生态环境;在现有基础上扩容提升我村电网服务能力。(二)开发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富民立足我村实际,以发展避灾、节水、高效、设施农业为主要方向,逐步淘汰高耗水作物,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聘请县内外专家,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指导。强化技术服务,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专业化培训,选派技术骨干进修深造,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壮大技术带头人队伍。

11、创新农民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技术轮训、基地实训、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设施农业、特色种养、农民创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技术培训,力争每年完成农民创业培训4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60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0人次,全面提高群众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富民。(三)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新村1、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继续加强下胡小学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2014年,建成下胡幼儿园。到2020年,全村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80%以上老师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初升高比例达到90%以上。2、着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村级卫

12、生室配套设施建设,满足村民就近就医的需要。积极争取投资建设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到2020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3、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主阵地作用,利用各种节庆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一是培育乡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建设民俗特色文化,鼓励办好春节社火秧歌表演等活动。二是加快完善村社文化基础设施。建成12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

13、活需求。三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安装健身活动器材,每年举办12次规模大、范围广的群众体育活动。4、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解决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每年放映6场次以上流动数字电影。5、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完善现行婚育政策,大力开展婚育文明进万家活动;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到2020年,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6%以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9。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积极推

14、进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优扶对象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农村二女户养老保险,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计生奖励扶助制度。到2013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以上,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不断完善特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围绕孤寡、残疾、大病、重灾致贫者等救助对象,建立以灾害救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为核心的救助制度,特别是对因灾害造成住房搬迁家庭、大病致贫家庭及特困家庭子女入学三大特困群体的救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7、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因地制宜地利

15、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的群众。加强群测群防组织领导,鼓励组织成立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应急避险能力。(四)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1、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形成个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言行文明”,家庭“尊老爱幼、夫妻互敬、勤俭持家、移风易俗”,社会“见义勇为、扶贫济困、邻里和睦、秩序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一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强对农民特别是村委、社长干部、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适用农业技术、职业技术、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制教育的培训,全村劳动力每年参加技能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天,至少掌握12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技术的“四有”新型农民。二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