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减灾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381156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建筑减灾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市建筑减灾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市建筑减灾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市建筑减灾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市建筑减灾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建筑减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建筑减灾(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建筑减灾1 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城市。我们不必去假设如果我们的城市都已瘫痪,只要假设忽然有一天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中国的上海、北京不见了,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城市化的时代。正是由于城市具有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信息量大、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等重要特征,城市才成了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场所。 人们把大城市比作国家的超级金库一点不假。这里集中了众多的工矿企业、金融中心和生产生活设施;这里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这里的生命线工程如蜘蛛网般纵横交错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城市在为人类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无可辩驳地充当了人类灾害的创造者。城市:人

2、口密集,高楼大厦林立,一旦地震发生它便变成了人类的巨大坟墓。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中国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夷为平地。这次7.8级的大地震一瞬间夺去了242769人的生命,并使164851人重伤。经济损失无法计算唐山,这座华北著名的工业城市,以它仅占全国万分之一的面积,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当时约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产值。而“728”唐山大地震也创造了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场面。城市:生命线工程密布,一旦灾害发生便极易产生停电、停水、煤气管破裂和流行病蔓延等各种灾害的连锁反应。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8.2级

3、特大地震,地震使煤气管道破裂而引发了特大城市火灾,由于众多消防设备及地下水管的震坏,大火不仅无法扑灭而且火势越烧越旺,迅速蔓延,致使横滨市几乎全被烧毁,东京市也被烧掉了三分之二,情景极为恐怖。在死亡的14.3万余人中,多数葬身于火海。直接经济损失28亿美元。城市:国家的超级金库,一旦灾害发生,它便成了国家的销金炉。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7级地震,死亡的人数只有62人,但经济损失却十分巨大。据统计达150亿170亿美元,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城市:人口稠密,交往频繁,正是传染病传播的好场所。卫988年元旦刚过,大饱了毛蛐口福的上海人忽然发现情况不妙:肠道病

4、患者与日俱增,紧接着各大医院的传染病床位纷纷爆满原来上海开始了甲肝大流行,发电厂、煤气厂、公共交通三大系统劳力告急。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从1月19日开始,上海的甲肝病人数猛增,在16天的时间内发病数超过1万例。在这次甲肝病大流行中,30万人患上了甲肝,其中死亡18人。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最严重的一次传染病灾害。以上这些就是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必须关注的城市减灾问题,不如此,中国城市化将举步维艰,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失去保障。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劳动地域分工的产物,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如今国际化现代都市的主要衡量指标中已涉及城市安全减灾及稳定性指标。无疑,这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安全

5、可靠的设施建设及是否具备高素质的公众群的重要尺度。为了协调造成城市灾害的主体人口、环境、经济等发展因素的关系并消除负面影响,人类又提出并极为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谋求人与自然共生已成为城市减灾、增强保障能力的关键;1997年11月建设部公布的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提出的115条发展目标中,城市建筑的综合防灾能力建设就涉及7条,它充分表达了建设部对新世纪中国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方向性意见;1998年4月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更从战略高度概括了中国国情下的减灾问题的核心内容;1998年10月5日为世界人居日,联合国将其主题定为“更安全的城市”;1999年元月中国科协组织“中国减灾白皮书”编撰专家会

6、议,强调城市减灾应成为21世纪中国减灾重点。我们认为要推进中国城市防灾减灾事业,就要加强对城市防灾强化规划、管理、立法及应急预案战略的分析及研究。 5.1城市灾情不容忽视回顾为前瞻,知往为开来。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由于人口与生产力向城市集中,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一般城市典型灾害类型主要可归纳为:公害、交通、水害、火灾、地震、高新技术隐性灾害、生物灾害等,且城市化发展次生灾害比重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现代城市人为致灾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灾损已占全部灾损的60以上,再不加以综合治理,后果不堪设想。联合国1993年在东京召开的“大城市管理会议”的总报告声称:21世纪可以称为“新的城市世纪”,在

7、所强调的诸多因素中特别强调城市安全防减灾体系建设。联合国1994年日本横滨的世界减灾大会已将面向安全少灾的21世纪的目标集中在大城市上。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的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城市化与灾害”,1996年世界水日主题为“解城市用水之急”,1997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与城市用水问题”。可见,全球已极大地组织了城市减灾活动。但必须看到,全球的城市防灾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我们大城市减灾建设,人们会首先发问:城市决策者重视了 城市管理体制理顺了 科技投入畅通了 全民防灾文化意识增强了 每个城市的综合减灾能力究竟具备不具备 在这方面,1998年长江大水已为国人上了一课,再次敲响了警钟。有

8、关专家已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持续致灾要素归纳为:地震灾害、洪灾与水害、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技术事故、城市噪声危害、住宅建筑“综合征”、古建筑防灾、城市流行病及趋势、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致灾等十四类。其宗旨在于形成城市灾害源的新理论,即使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环境公害、危险事故等威胁成为现代城市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所以,从综合减灾观出发的城市灾害源,不仅指城市自然巨灾,还特别包括日益严重的城市人为灾害及人为自然综合灾害等。以国都北京为例,其城市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现在及未来的城市灾害类型可归纳为:气、染、路、水、火、震、生”七个字(其

9、中:“气”指气象类灾害;“染”指公害及重特大化学品泄漏,城市大气。水、垃圾污染问题;“路”指频发不减的交通事故;“水”指城市水灾与水资源匮乏;“火”指火灾与爆炸;“震”指地质地貌类灾害;“生”指生物及流行病灾害)。1995年元月17日,日本贩神地震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我国近十年来的自然灾害损失更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减灾委专家组的统计:1989年自然灾害损失为525亿元,1996年已达2882亿元,1997年虽总值有下降,但灾情突发后果仍很严重。而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备组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中指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灾、事故、公害三类损失之和已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

10、上,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40,且大量损失及危害都集中在减灾能力脆弱的城市中。1998年北京市灾害总结分析会强调:气象与人为事故仍是防范重点。具体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火灾、化学事故、工伤死亡事故和气象灾害是北京重点防范的主要灾害。上海灾协和市科协联合召开了1999年上海市灾害趋势预测及对策协商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上海常见的、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的十几类灾害或事故进行预会商和对策研讨。1998年上海各类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略有下降,但经济损失有所上升。据预测,1999年减灾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防灾任务比较艰巨。在总结、分析1998年全市灾情特点时,有关专家认为,上海应坚持“建管

11、并举”的重大防灾战略举措。据预测,上海1999年汛期防灾形势比较严峻,有数次台风登陆和风暴潮侵袭的可能性,人为灾害是上海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灾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和疫情等发展趋势出现新的特点,并存在不少致灾隐患。根据预测会商表明,台风、风暴潮、高温、煤气事故、疫情、火灾仍是1999年上海城市防灾的重点。作为全国最先开展地方性综合灾情预测会商的城市,上海已连续举行了10次年度以综合灾情趋势预测会商会。每年一度的灾情预测会商不但成为上海防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其权威性已得到市政府的认可。1997年国家建设部在“建筑技术政策”中集中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震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城市灾害

12、的主要典型。以下结合这些灾种,就其重点逐一分析:(1)中外灾情的总估计1999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是继1994年日本横滨减灾大会后的第二届,它是对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予以总结,并制定2互世纪减灾发展战略。会议的具体内容是:总结“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功经验,明确21世纪有效的减灾方针;全面讨论国际减灾十年框架内的有关议题;通过声像、报告等手段展示“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等。本届世界减灾大会给我们留下的管理思考及科学任务是要总结20世纪灾害规律,研究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形成障碍的一系列致灾因素。从全球看,20世纪7080年代,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已使300万人丧生,8亿多人生活遭受破

13、坏,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之巨。灾害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大敌,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减灾十年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响应与支持。1994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重新界定了国际统一的大灾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1;受害者超过该国人口的1;一次死亡者超过100人。按此标准,19631996年的34年中,全球大灾有近1600起,灾害死亡近400万人,受灾人口有40亿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以1998年为例,世界范围的暴雨、火灾、旱灾在1998年前11个月对全世界造成至少9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中国长江大水灾是损失最惨重的灾害,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华盛顿世界

14、观察研究所的一项报告指出:1998年全世界天灾损失的初步估计总额已比1996年创下的600亿美元损失纪录增加了48,也超出80年代期间的总损失550亿美元。1999年6月24日,国际红十字会发表的年度世界灾难报告中指出,1998年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自然灾害年,但更大的灾害恐怕还没有到来。气候恶化、荒漠蔓延、贫困加剧以及过度拥挤的城市都预示着更加频繁与严重的“超级灾难”的可能性。中国处于全球环太平洋及北纬中带两大灾害带交叉地区,是世界上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防灾减灾任务繁重。我国近10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平均达1578亿元,最低为525亿。统计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11的高速发

15、展,引起世人注目,但灾害损失也相伴而行,重灾的1991、1994和1996年均创峰值。从19891996年灾害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比随年代变化情况看,1991年大灾竟达6.l,最低也为3.2(1993年及1995年),10年平均达3.8。而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损失率仅千分之几。由此可见,我国灾害损失(并未包括事故及环境)已相当于把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的财富的一半或14耗费掉。(2)城市地震从地震区的分布来看,我国有60国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区。大地震造成的强烈地面运动除直接使建筑物破坏之外,还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地质灾害,地震引起的破

16、坏还导致火灾、水灾、爆炸、毒气蔓延及瘟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区共同构成首都圈地区(其范围是北纬38.5度至41二0度,东经114度至120度)。这一地区是中国地震局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地震强化监视区,也是最近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区。首都圈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的北部和燕山地震构造带中部,是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区之一,有历史记载以来,已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7次(不含余震),其中8级大震1次,7级大震5次,6级强震20余次,20世纪以来平均每10年左右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近30年来其活动水平在我国东部地区是最为突出的。在首都圈地区,历史上及近期发生的一些强震和大震,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震害,对北京市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目前可能处于第四个活动期的剩余释放期,未来30年内不排除六级左右地震的危险,特别是西北方。(3)城市洪水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