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作业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379998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工程》作业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道路工程》作业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道路工程》作业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道路工程》作业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道路工程》作业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作业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程》作业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道路工程作业题02一、判断题(151=15分)1、汽车荷载通过路面传递到路基的应力与路基土自重应力之比大于0.1的应力分布深度范围称为路基工作区。2、当设计速度低于40km/h时,平曲线路段可不作加宽。3、具有塑性的细粒土路基,在最佳含水率下经压实后其水稳定性最佳。4、公路自然区划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公路工程的行政管理。5、路堤挡土墙的墙顶置于路肩部位,墙顶是路肩的组成部分。6、路基高度与路基施工高度的含意相同。7、路基地面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及渗沟。8、锚定板式挡土墙通常用作路堑挡土墙。9、设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路段可不设置超高和加宽过渡段。10、通常采用路基的回

2、弹模量表征路基的强度或承载能力。11、强度高的优质土应填在路堤的下层。12、截水沟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拦截地下水以避免其对路基造成危害。13、纵向及横向胀缝均能起缩缝的作用。14、填方路段均应设置边沟。15、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向缩缝构造一般有假缝型及假缝加传力杆型。二、单选题(252=50分)1、无中间带的道路弯道超高过渡形式通常不包括(D)(A)绕路面未加宽时的内侧边缘线旋转(B)绕路面未加宽时的中心线旋转 (C)绕路面未加宽时的外侧边缘线旋转(D)绕两侧行车道中心线各自旋转2、不属于公路路基横断面设计内容的是(C)(A)根据沿线地形地物及地质条件,拟定平曲线半径及路基的合理高度(B)点绘各桩位的

3、横向地面线;按标准规定,确定路基宽度(C)按地质、水文条件,拟定路基边坡坡度及排水设施的尺寸(D)拟定弯道不同半径的超高、加宽值,并逐桩计算超高、加宽值3、反映路基强度的主要指标是(D)(A)抗压强度(B)内摩擦角(C)承载力(D)抗压回弹模量4、要求路基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是指(C)(A)保证路基质量以使其能隔水隔热,从而使路基稳定(B)路基中的水及温度的变化不应太大而保持稳定(C)在水和温度的不利影响下,路基仍能保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D)路基不能承受水及温度的变化影响,需保持稳定5、已知某路段预估路面厚度约30cm,路面表层距地下水位的高度为1.65m,查得路基临界高度H11.71.9

4、m,H21.21.3m,H30.80.9m,则该路段干湿类型是(B)(A)干燥(B)中湿(C)潮湿(D)过湿6、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引导各方向车流流向的平面交叉口称为(B)平面交叉。(A)加铺转角式 (B)分道转弯式 (C)加(或扩)宽路口式(D)环形7、已知某路基路床顶以下80cm的平均含水率为20%,此种粘性土的塑限为15%,液限为35%。已知稠度分界值为Wc1=1.1,Wc2=0.95,Wc3=0.80,则该路基处于(D)状态。(A)干燥(B)中湿(C)潮湿(D)过湿8、设置在高、陡填方路基的下部,墙顶以上尚有一定填土高度的挡土墙,称为(B)(A)路堑挡土墙(B)路堤挡土墙(

5、C)山坡挡土墙(D)路肩挡土墙9、在与交叉口相接的道路两侧增设辅助(转弯及变速)车道的平面交叉口称为(C)平面交叉。(A)加铺转角式 (B)分道转弯式 (C)加(或扩)宽路口式 (D)环形10、按匝道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左转弯匝道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其中左转弯车流仅有左出左进方式的是(A)(A)定向式匝道 (B)环圈式匝道 (C)半定向式匝道 (D)迂回式匝道11、按匝道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左转弯匝道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其中左转弯车流仅有右出右进方式的是(B)(A)定向式匝道(B)环形匝道(C)半定向式匝道(D)迂回式匝道12、立交变速车道的基本形式通常有(A)(A)平行式和直接式(B)平行式和迂

6、回式(C)直接式和半定向式(D)环圈式和半直接式13、对路面面层的要求,包括(C)(A)有厚度以扩散应力(B)足够强度和有隔温效果(C)有足够的强度和抗滑性(D)有足够的厚度以减少基层厚度14、对路面垫层所用材料的要求是(A)(A)强度不一定高,但水稳性、隔温性、排水或隔水性要好(B)强度要求高,水稳性好,但隔温性、排水或隔水性可差一些(C)强度要求高,水稳性可差一些,但隔温性、排水或隔水性要好(D)强度要求不高,水稳性可差一些,但隔温性、排水或隔水性性要好15、新建沥青路面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下的()理论,以路表的()作为控制指标,计算确定路面结构层厚度。对于沥青混凝土面层、半刚性基层及底基

7、层,需验算层底的允许()应力。城市道路还需验算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允许()应力。(B)(A)弹性地基板、最大弯沉值、压、剪(B)弹性层状体系、设计弯沉值、弯拉、剪(C)弹性层状体系、设计变形值、压、剪(D)弹性地基板、最大剪应力值、弯拉、剪16、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所采用的能反映交通量大小(或交通荷载等级)的Ne是设计基准期内,水泥混凝土面层(C)。(A)设计车道临界荷位处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B)双车道双向交通量(C)设计车道上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D)单向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17、在柔性路面设计中,确定路面允许弯沉值或验算结构层层底拉应力时,所采用的能反映交通量大小(或等级)的Ne是设

8、计年限内(C)。(A)单车道双向交通量(B)双车道双向交通量(C)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D)单向累计当量轴次18、水泥混凝土路面现行设计规范采用(D)理论。(A)弹性层状体系(B)极限荷载(C)经验法(D)弹性地基板19、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的荷载疲劳应力系数kf,错误的是(B)(A)荷载疲劳应力的计算与其有关(B)荷载疲劳应力系数需依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确定(C)荷载疲劳应力系数反映车辆荷载的重复作用(D)荷载疲劳应力系数与公路自然区划有关20、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的温度疲劳应力系数kt,错误的是(B)(A)温度梯度疲劳应力的计算与其有关(B)温度疲劳应力系数需依设计轴载累计作用

9、次数确定(C)温度疲劳应力系数反映温度翘曲应力的重复作用(D)温度疲劳应力系数与公路自然区划有关21、关于现行规范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的临界荷位,正确的是(D)(A)是板内荷载应力最大时设计轴载的作用位置(B)现行规范选取路面板中部作为临界荷位(C)是板内温度应力最大时设计轴载的作用位置(D)是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综合疲劳损坏最大时设计轴载的作用位置22、水泥混凝土路面纵向施工缝构造为(C)(A)假缝加传力杆型(B)假缝、假缝加传力杆型(C)平缝加拉杆型(D)假缝加拉杆型23、在经初步压实的碎石(或轧制砾石)(主)层上,浇洒沥青撒铺嵌缝料(细集料)压实;再重复该工序一次;最后,浇洒第三层沥青撒铺

10、封面料(更细的集料)、压实而成的路面结构层(48 cm厚)称为:(D)(A)沥青混凝土(B)沥青表面处治(C)沥青碎石 (D)沥青贯入式24、关于排除路面内部水分的路面边缘排水系统,对于路径元素:渗入路面结构的水,(路面边缘或路肩下的)纵向透水性填料集水沟,层间空隙(或某一透水层次)横向流入,带孔的纵向排水管,引出路基,间隔一定距离的横向出水管。排水路径正确的是(A) (A)(B) (C)(D)25、用沥青和矿料(或称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合法,修筑的厚度不大于3 cm的薄层路面结构层。其层铺法的主要工序为:浇洒第一层沥青撒铺矿料碾压;当采用双层式或三层式时,再相应地重复一次或两次该工序。这种路面

11、结构层称为:(A)(A)沥青混凝土(B)沥青表面处治(C)沥青碎石(D)沥青贯入式三、计算题(5+5=10分)(小数点后保留3位)已知某种载货车为双后轴(轴间距3m),每一后轴(每侧2个单轮)重115KN;单前轴(每侧1个单轮)重60KN。分别按下述两种情况,求该种货车通过35次相当于标准轴载BZZ-100作用多少次?(1)当计算路表设计弯沉值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时;(提示:当轴载为130KN时的计算公式为轮组系数:单轮组6.4,双轮组1.0,四轮组0.38 )(2)当验算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时。(提示:当轴载为130KN时的计算公式为轮组系数:单轮组18.5,双轮组1.0

12、,四轮组0.09)解:(1)当计算路表弯沉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时 前轴:C1=1,C2=6.4 轴距3m:C1=1+1.2(m-1)=1+1.2(2-1)=2.2,C2=1N=i=1KnC1C2niPip4.35=16.41601004.35+2.2114.35=4.024次 (2)当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时前轴:C1=1,C2=18.5 后轴:C1=1+2(m-1)=1+2(2-1)=3,C2=1 N=i=1KnC1C2niPip8=118.51601008+3118=9.428次四、概述题(5+8+7+5=25分)1、简述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答:(1)边坡土质;(2)水的活动;(

13、3)边坡的几何形状;(4)活荷载增加;(5)地震及其它震动荷载。2、从层位、功能作用和材料要求方面,概述路面结构自上而下三个基本层次的名称及特点,并适当列举常用材料。 答:(1)面层。面层是路面结构的最上层,直接与车辆荷载和大气相接触。特点是具备更高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稳定性、平整度,同时应具有较好的耐磨性、抗滑性和不透水性。常用材料是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块石、沥青碎石混合料等。 (2)基层。基层是设置在面层之下,承受由面层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并将它扩散和传递到垫层和土基。特点是除了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平整度。常用材料是各种结合料稳定土或

14、碎石以及各种工业废渣组成的混合料,贫水混凝土,各种碎石混合料,天然砂砾及片石、块石等。 (3)垫层。垫层是位于基层和土基之间,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基层和面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的影响,同时将基层传递下来的车辆荷载进一步扩散,也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特点是水稳定性和隔温性好。常用材料有两类:一类是松散粒料,如砂、砾石、炉渣煤渣等透水性垫层;另一类是石灰、水泥和炉渣稳定土等稳定性垫层。3、试述压实度的概念及压实度在路基压实施工中的工程意义;简述影响塑性细粒土路基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 答:(1)压实度:指路基填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室内标准击实试确定的最大干密度d,max之比,以百分号表示。 (2)工程意义:经过人工压实后的土体不仅强度提高、抗变形能力增强,而且由于压实使土体透水性明显减小,毛细水作用减弱和饱水量等减小,从而使其水稳定性也大大提高。因此,土基压实是保证路基获得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根本措施之一。 (3)影响因素:土质,湿度,机械性能,压实时间与速度,土层厚度,压实时的外界自然和认为的其他因素等4、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