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37926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整理版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整理版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整理版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整理版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版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崇左市龙州高中高三语文练习题8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 1前年两会期间,贾平凹委员的“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语惊四座。今年两会期间,66岁的政协委员张维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批评了官场“硬凑排比句的文风。排比句是语文得不能再语文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是庄严得不能再庄严的报告,用是否使用排比句来评价政府工作报告,来衡量官场文风,可谓开了历史先河,有四两拨千斤之妙。2报告很好,是因为“没有排比句;官场文风该批,是因为“硬凑排比句。排比句这个曾经让人喜欢、令人振奋的句式如此敏感地牵动着社会的、政治的神经,其实,我认为最应该牵动的是语文教育界的神经。曾几何时,当作为学生的我们背诵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他

2、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给缺少文化免疫力的青少年的毒害要深远得多,可惜语文界没有贾平凹张维庆那样真诚的批评。3开头一组排比句,中间几个排比句,结尾再来几个排比句,这是高考作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成千上万的学子为了拿作文高分而反复操练。“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雄鹰才能翱翔;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鲤鱼才能跃龙门;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蝴蝶才能翩翩起舞。当这样的作文被评为佳作时,你还能说出话来吗?“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即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

3、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有多少人体验过这样的母爱?“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消沉的生命绝唱!除了浓艳的文化口红“我对排比句没有意见,更没有深仇大恨,但是我现在看到排比句就想吐这一代人真是把排比句害苦了。我为排比句感到悲哀。4千百年来,多少人曾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回环往复倾倒,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超迈感慨,为“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的语势折服,为“少年智那么国智,少年富

4、那么国富,少年强那么国强,少年自由那么国自由的豪情所激荡。这样的排比句,还会让人感到悲哀么?5是谁把排比句害苦了?高考作文难辞其咎。高考评分标准过于突出“有文采。但是,有文采并非一日之功,学生为了高考作文得高分,在作文中一排比起来便不可收拾。更有教辅资料这样说:“无论哪种文体,大量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文势。近几年高考中有不少佳作,都注意用好排比句,有的甚至缀满排比,给人以一种力扛千钧、风卷残云之感。一旦中了这样的毒,后果可想而知。6摘自语文建设,作者徐国年,文章及标题均有改动1. 对“排比句是语文得不能再语文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是庄严得不能再庄严的报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 )A排比句

5、属于语文学科范畴,政府工作报告属于公文范畴。B. 不能在庄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滥用华美的语文技巧。C. 语文可以追求文采,公文必须庄重严肃。 D. 排比句的一个现实意义是可以用来衡量官场文风。2. 文章中提到的“浓艳的文化口红指的是 ( )A.使用具有浓艳文采而空洞无物的排比句装扮文章 B.使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文章的语言品位C.使用形象生动的诗歌般的意象撞击出生命绝唱 D.使用富有生命力的动物、母爱、历史名人叩击人们的心灵3. 以下说法,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为哪项 ( )A. 作者并不反对使用排比句。他只是认为不使用排比句也能写出好文章,而仅仅罗列排比句一定不是好文章。B. 作者不厌其烦地列

6、举高考高分作文中的滥用排比句是为了证明阅卷“看到排比句就想吐的感受是真实的。C. 作者希望语文界也有贾平凹张维庆那样敢说真话的文艺批评家,作者自己愿意做这样的批评家。D. 高考社科文阅读训练71D比照原文第1段加框的内容可知。2.A从原文第2段加框的句子可知作者对排比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排除B,C,D。3.A高考社科文阅读训练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根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

7、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顶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标准、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局部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

8、。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正确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兴旺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2,

9、3,45、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项 A.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B.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缺乏。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顶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D. 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6、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项

10、 A.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根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B. 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C. 就现实而言,局部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D.时至今日, 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正确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7 .以下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项 A.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B.孝顺作为重要

11、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兴旺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D. 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开展。高考社科文阅读训练8答案5 . D 肯否相混,原文对“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持否认态度,见第4段;强加因果,“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中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不在于子女,而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在于社会的变革;同时,此项所表述的内容与“严峻挑战的所指不吻合,文中强调的是社会领域的挑战。6. A 【原文有个状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界定范围,此处表述扩大了范围。况且,从文章最后一句“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7 . C 【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一些兴旺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