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37925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由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一些科学的原则,而不要凭主观想象来随意确定。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 目标性原则 教育活动有其特定的目标,教育活动的内容都应围绕其教育目标来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具体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

2、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主题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 现实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复杂多样,有其完整的内容。但就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实际而言,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内容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如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等局限。因此,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

3、选择、确定适宜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 发展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面向全体”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促进”的功能。例如,中学应当把青春期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举办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座谈、讨论、观看青春期教育录像、利用广播、板报宣传等活动,组织中学生探讨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扰,帮助每一位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般的青春期,预防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其健康发展。 4 差异性原则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

4、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不仅要尊重个体差异,还应尊重年级差异。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有关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不同年级学生所讲授的知识层次、采用的教育实例就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与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还可分类进行指导与教育,如离异家庭的子女或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5 活动性原则 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心理教育活动

5、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游戏,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

6、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

7、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

8、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

9、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此外,在中小教育实际中,合理安排和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阶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小学、初中、高中侧重选择三个层次中的不同内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小学阶段通常以学校生活与学习适应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初中则往往以青春期教育、代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又通常围绕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及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考虑上述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以期在宏观上形成伴随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例如,学习适应、情绪调控、人际关系调控、青春期心理咨询、自信心培养、意志力及耐挫力培养、人格塑造等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各个阶段都十分重要,这就需要统筹安排,注意保证这些内容的系统性,体现出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等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