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37815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长卿和韦应物是中唐大历年间的两位代表诗人,世事的风云变 幻对两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探讨了刘长卿、韦应物送 别诗具有的时代特征和與众不同的送别意象,通过对其送别诗意象的 全面具体分析,揭示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发现,刘长卿喜欢用 秋风、夕阳、白云、青山等格调清冷、寂寥的意象;韦应物则喜欢用绿、 青、和风、微雨、美酒等格调清朗、温润的意象。从中可以看出,他 们在同一个大环境下的心态有所不同。刘长卿比较萧疏孤寂、冷淡落 寞;韦应物则显得冲淡平和、清雅闲逸。一、送别诗与意象送别诗具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送别诗),但在唐以前并 没有形成气候。入唐之后,送别作为

2、一种礼仪,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 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例如,天宝三年,贺知章请度为道士之时,皇 太子以下百官隆重地为其饯行,唐玄宗也亲自写诗送别贺知章入道归 隐。送别诗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赠题诗也一样,赠题与送别都是 唐代诗人最喜欢选择的题材。据前人统计,送别诗、赠题诗、酬答诗 几乎占了全唐诗的一半。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伦感情的体现。刘长卿、韦应物是中唐大历年间的重要诗人。他们的诗歌大多为 送别诗、赠题诗、酬答诗等。据统计,刘长卿现存的480 多首诗中, 这一类诗就有303 首;韦应物的诗歌大约有540首,这一类诗就有300 首。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也提到:“大历时代,涌现了钱起、刘长 卿等一批

3、诗人,其诗歌题材多酬赠、送别,擅长抒情写景。”他们的送 别诗与盛唐的送别诗有所不同,时代的面貌与人文精神在他们的诗中 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那么,何谓“意象”呢? 意象,是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艺术范畴。它最早见于刘勰文心 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当然,这里只是指构思过程 中形象的毛坯,还有待斧削加工、未经外化为笔下的艺术形象。随着 社会的发展,学术界对意象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目前最有代表性的 看法是学者袁行霈说的:“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 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 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经过两方面的

4、加工:一方面经过 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 经过诗人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以渗入其人格和情趣。经过两方面 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所以,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 物象,或者是借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见,诗歌意象是诗 人情感和情绪的承载物,不同的诗人在创作中总会选择适合自己情感 的意象。二、中唐社会现实 经过盛唐百余年繁荣安定的发展后,唐代社会却遭遇了一场空前 的大乱,从此由盛而衰。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的转折点。作为盛唐文 学精神特质的高扬感情基调,充足的自信心慢慢就被战乱后悲惨现实 的生活情调所取代。战乱的生活颠沛流离,使诗人们很难再唱出那些

5、 充满理想主义的欢歌,理想终于让位于现实,严酷的现实生活闯进文 学创作领域。所以,这个时期的诗人多是对社会现实失望、无奈的叹 息与咏唱,流露出一种惆怅衰飒的心绪和冷落寂寞的诗歌感情基调。三、刘长卿的送别诗 刘长卿,字文房,约生于开元十四年(726),主要创作活动在安 史之乱之后,是大历诗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带有浓重的凄清、寒冷、 孤独、萧瑟甚至黯淡的色调。胡应麟说:“诗到钱(起)、刘(长卿), 遂露中唐面目。”“降而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另外,皎然诗 式卷四有云:“大历中,词人多在江外,皇甫冉、严维、张继、刘长 卿、朱放、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可知皇甫冉、刘长卿 等诗人,以描

6、摹江南秀丽的自然风光为能事。”可见,社会现实对刘长 卿的创作影响很大。刘长卿诗歌大多为酬唱、赠别诗。他的这一类诗里所用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秋风、夕阳学者储仲君曾经称刘长卿为“秋风、夕阳的诗人”,他说:“在唐代, 刘长卿可能是最喜欢吟咏秋风、夕阳的诗人了。”确实,在刘长卿的送 别诗中,秋风、夕阳、寒雁、落叶等意象俯拾皆是,似乎这些东西最 能触动他的诗兴,寄托他的情怀。例如:“秋草通征骑,寒城背落晖。”送王端公入奏上都“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青溪口送人归岳州“早雁初辞旧关塞,秋风先入古城池。”闻虞沔州有替将归上都登汉东城寄赠“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

7、岳阳寄源中丞“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送韩司直“疲马顾春草,行人看夕阳。”出丰县界寄韩明府 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景象,这 对于 30 岁以前生活在繁华盛世,而中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刘长卿来 说,更多的是表现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生不逢时、理想落空的 无奈、悲凉的心境。刘长卿诗歌的秋天,不仅映出一个心灵的秋天, 也映出一个王朝的秋天。在艺术世界里,夕阳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回味。诗人们伫立斜 阳,往事如烟,感慨万端,个体生命相对于永恒的存在,功名事业相 对于无尽的时空,历史便表现出卑弱苍白,因而孤独与幻灭、失落与 感伤便油然而生。刘长卿多用“夕阳”意象,就是自己内心

8、世界的真实 表白。二)白云白云一直是历代诗人特别关注的意象之一。白云的飘渺变幻、神 秘莫测和洁白无瑕,正好与隐逸之士的处世精神相契合。因此,诗人 往往以白云缭绕来表示栖隐的幽寂与闲适。在刘长卿的 500 多首诗 中,出现“白云”意象就有 50 处。送别诗中就有很多这种意象。例如:“归路却看飞鸟外,禅房空掩白云中。”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早晚却还丞相印,十年空被白云留。”汉阳献李相公“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酬灵彻公相招“骢马西入关,白云独何适?”寄李侍御“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寄普门上人“苍梧万里路,空见白云来。”送裴十二端公使岭南 透过这些“白云”意象,人们依稀可以看见一个

9、孤独无依、清寂落 寞的士人形象。当然,这里也包含了刘长卿闲淡高洁的品性。正如皎 然在孤云诗中所云:“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清风 的吹拂固然使其渐去渐远,却不能荡尽它皎洁孤高的品性。所以,可 以看出此时的刘长卿虽不无清寂落寞,但也不失旷达自由。元人方回 认为,“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说得恰如其分。(三)青山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提到:“刘长卿诗中用得最多 的一个意象是青山。”他的送别诗里也是如此。“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饯

10、别王十一南游“青山空向泪,白月岂知心。”赴新安别梁侍郎“白首辞同舍,青山背故乡。”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在这里,“青山”一方面是作者羁旅途中日夜怀望的故乡;一方面又 仿佛成了诗人坎坷愁苦的人生之旅中的归宿地 一种内心深处向 往的安宁居所。(四)水“水”这个意象在刘长卿的送别诗中用得很多。首先,它意味着阻 隔。例如:“楚水渡归梦,春江连故园。”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暮兼别岑单父“夕阳孤艇去,秋水雨溪分。”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信萧使君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云:“长卿有吏干,剛而犯上,两遭贬谪, 皆自取之。”刘长卿本是洛阳人,生性刚直,两遭贬谪。首贬南巴,在 今广东茂名市,濒临海边;次贬睦州,即今浙江淳安

11、。水,必是天然的 阻隔。遥不可望的家乡仿佛就在水的另一边,水成了思念的载体,寄 寓诗人的哀思。其次,“水”意味着离别和迷茫。刘长卿是一个很重情义的诗人。 送郑司直归上都云:“岁岁逢离别,蹉跎江海滨。”但他寂寥、感 伤的心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用“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来安慰朋友, 也不可能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舞朋友。例如:“孤舟且莫去,前路水云深。”酬张夏“向烟帆杳杳,临水叶纷纷。”夏口送长宁杨明府归荆南因寄幕府诸公 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显示着生命的律动。“水”象征着诗人的迷茫与 无力。一个孤苦无依、茫然飘泊的悲凉的士人巍然伫立在中唐清冷的 寒风里。当然,在刘长卿的送别诗中,还运用

12、了较多孤舟、寒雁、落叶、 芳草等意象。这种凄清、冷峻、黯淡乃至衰飒的色调,是他心境的反 映。这是在国步维艰和经历坎坷的双重影响下渐渐形成的。月下呈 章秀才云:“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夜恭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家贫惟好月,空愧子尤过。”这首诗是刘长 卿对自己人生、创作心理的绝佳概括。但是,刘长卿的诗读了不使人消沉。这是因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 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在他的诗中,人们可以依稀看 到因国步维艰而忧心忡忡的爱国者形象。四、韦应物的送别诗韦应物,约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主要创作活动也是在安史 之乱之后。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中称他“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

13、代 之宗”,并认为大历时期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诗人,只有韦应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谈到他诗风转变的问题,“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 开元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早期的作品里,不乏 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盈溢着盛唐的余韵。然而他也恰恰经历了安史 之乱,这在他的心里投下了浓重的阴影。所以,后期的作品里,慷慨 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风转变为 清雅闲淡。”在笔者看来,较之刘长卿而言,韦应物个性比较豁达、开朗,以 冲淡平和的心态看待社会现实和人生遭际。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 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是他最好的人生写照。体现在诗 歌里,也就显然少了刘长卿诗中的

14、那份惆怅与清冷、孤独与落寞。韦 应物的诗显得清朗温润,闲逸而深远。明人胡应麟云:“靖节清而远, 康乐清而乐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这种诗歌风格从他的 酬唱、赠别诗的意象中可见一斑。(一)绿、青“绿、青”是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两种色彩,主要集中在绿林、绿 草、绿苔,青川、青山、青苔这些意象里。例如:“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远峰明夕川,夏雨生众绿。 ”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新黄含远林,微绿生陈根。 ”送豆卢策秀才“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 ”对雨赠李主簿高秀才“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 ”闲居赠友“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沉。 ”沣上精舍答赵氏外生伉“绿、青”都属于一个青色

15、体系,它们是大自然中最宁静的色彩, 包含一种庄重的、静谧的、超自然的无穷奥秘。韦应物大量使用这种 色彩,他的诗歌也就给人一种清朗温润的感受,同时也反衬出作者淡 泊宁静的心态。(二)雨、风韦应物平淡冲和的性格决定了他诗中的 “雨”大多是微雨、疏雨, 而很少疾雨、倾盆大雨;“风”大多是微风、和风、春风,而没有疾风、 狂风。例如:“云淡水容夕,雨微荷气凉。 ”南塘泛舟会元六昆季“幽居捐世事,佳雨散园芳。 ”池上怀王卿“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送汾城王主簿“微风送荷气,坐客散尘缨。”与韩库部会王祠曹宅作“微风飘襟散,横吹绕林长。”南塘泛舟会元六昆季“夕气下遥阴,微风动疏薄。”闲居赠友这里的“雨”和“风”,平淡自然,带给人喜悦和希望,处处呈现出明 丽、和煦、温馨的清润之美。(三)飞鸟社会的剧变,人生的转折,在种种的悲剧面前,韦应物盛唐时昂 扬奋发的精神和慷慨气概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响,留下的只是平心静气 的孤寂和闲适、看破红尘的无奈和散淡。他更喜欢退回到个人的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