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3763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平台进行控制系统复数域和频率域仿真的方法。2.通过仿真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影响的规律。3.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并总结系统特定性能指标下根据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实验任务:自行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及参数,设计实验程序及步骤仿真研究分别采用比例(P)、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和控制参数(Kp、KI、KD)不同变化时控制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和时域阶跃响应的变化,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

2、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实验要求:1.分别选择P、PI、PD、PID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通过绘图展示不同控制规律和参数系统响应的影响。按照不同控制规律、不同参数将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图绘制同一幅面中。2.通过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图分别计算系统性能指标并列表进行比较,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3.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

3、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4.全部采用MATLAB平台编程完成。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包含实验软件、实验设备、实验方案设计等情况):构建一个二阶系统,1、比例(P)控制,设计参数Kp使得系统处于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状态,并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三种阻尼情况的Kp值,同时绘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P)控制的规律。2、比例积分(PI)控制,设计参数Kp、KI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

4、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和KI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I)控制的规律。3、比例微分(PD)控制,设计参数Kp、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和KD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D)控制的规律。4、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设计参数Kp、KI、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

5、两个开环零点分别处于:实轴上:固定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两个开环极点的左侧,使另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的两个极点的左侧、之间、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移动。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KI和KD的变化情况。 2)复平面上:分别固定两个共轭开环零点的实部(或虚部),让虚部(或实部)处于三个不同位置,绘制根轨迹图并观察其变化;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主导极点,确定相应的控制器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六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KI和KD的变化情况。综合以上两类结果,总结

6、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规律。;四、实验结果(含实验仿真程序、仿真曲线、数据记录表格及实验规律分析与总结等,可附页):(一) 研究采用比例控制对系统的影响kp分别取为过阻尼、欠阻尼、临界阻尼;1、程序clc;p=1q=1 5 6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gtext(过阻尼);gtext(欠阻尼);gtext(临界阻尼);title(比例控制);figure(2);sys=tf(conv(p,kp),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

7、y);title(过阻尼);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过阻尼);hold on;sys2=tf(conv(p,k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欠阻尼);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欠阻尼);hold on;sys3=tf(conv(p,k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临界阻尼);fi

8、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临界阻尼);hold on;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图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图3结论在过阻尼时,随着 kp 的增大,系统的稳态时间减小;在欠阻尼时,随着 kp 的增加,系统的超调量增加,稳态时间增加(二)选择PI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1)、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左侧时:1.试验程序clc;p=1 10q=1 5 6 0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

9、ki=10*kp;ki2=10*k2;ki3=10*k3;gtext();gtext();gtext();title();figure(2);sys=tf(conv(1,kp ki),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hold on;sys2=tf(conv(1,k2 ki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figure(3);subp

10、lot(3,1,2);bode(y2);title();hold on;sys3=tf(conv(1,k3 ki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hold on;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k1=0.1433、k2=1.5231、k3=0.2340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3.结论(2)、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中间时1.实验程序clc;p=1 1.5q=1 5 6 0figure(1);rlocus(p,q)k

11、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i=1.5*kp;ki2=1.5*k2;ki3=1.5*k3;gtext();gtext();gtext();title(ki=1.5*kp); figure(2);sys=tf(conv(1,kp ki),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k1);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k1);hold on;sys2=tf(conv(1,k2 ki2),q);y2=feedba

12、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k2);hold on;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k2);hold on;sys3=tf(conv(1,k3 ki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k3);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k3);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k1=0.3791、k2=8.8032、k3=0.65442.2阶跃响应2

13、.3频率响应(3)、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右侧时1.实验程序clc;p=1 1q=1 5 6 0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i=1*kp;ki2=1*k2;ki3=1*k3;gtext();gtext();gtext();title();figure(2);sys=tf(conv(1,kp ki),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hold on;sys2=tf(conv(1,k2 ki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hold on;sys3=tf(conv(1,k3 ki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figure(3);s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