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37457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材料)一、教学内容: 我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乘车去博物馆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三、教学设想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

2、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为教学情境,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在交流中不同的算法,把计算融入观察和摆小棒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同桌交流、讨论明确算理,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本节课教学难点是:竖式计算的对位和计算顺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 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 学生

4、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 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二年一班和 二年二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6+30,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

5、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数小棒的,有口算的,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家说的各有道理,我们暂且保留大家的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二个问题进行验证。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学生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验证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课时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多多指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