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墙解说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370878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文化墙解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文化墙解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文化墙解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文化墙解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文化墙解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文化墙解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文化墙解说(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文化墙解说 文化墙解说 孝 释义: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裏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典型故事: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

2、司农、司空、太尉。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悌 释义: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典型语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友爱兄弟推而广之,同学们之间也应该相互尊重,和睦共处。 忠 释义:”“忠”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

3、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如“志虑忠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随着中国 君主极权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特指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典型故事:精忠报国 岳飞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典故之一,常用以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信 释义:“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

4、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礼 释义: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典型语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是:不合符礼教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做。

5、义 释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孟子则进一步阐综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明黄道周节寰 袁公传:“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公(袁可立)引咫尺之义折之。” 典型语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6、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 廉 释义: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 不贪污:廉洁、廉正、廉明。 典型语句:出淤泥而不染 比喻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耻 释义:耻,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见,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耻从耳声。 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耻之心是人之天良。

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叹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耻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耻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耻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耻可以全人之德”。 典型故事: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

8、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越王勾践为了使自己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恰恰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和 释义:“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洞识。孔子明确提出过“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此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

9、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在儒家看来,如果人人能够“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做到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与宇宙的和谐,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论语学而载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 谦 谦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 典型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

10、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11、 智 释义: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

12、位列其中。 典型故事:司马光砸缸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仁 释义:“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13、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表宏观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与天地同步、协调、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国古有“以人(仁)为本”、“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意指的就是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勤 释义:做事尽力,不偷懒。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究,勤实践。勤奋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没有它,天才也会变成呆子。勤奋是指坚持不懈的,高频率的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典型故事: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

14、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启示: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经过努力的奋斗,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释义: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 典型语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

15、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俭 俭:节省,不浪费。 典型语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意谓】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它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果实。 忠之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 1-2,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