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36598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生物 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日日清 新人教版必修2【训练时间】每张日日清利用课堂45分钟进行训练和讲解,其中学生在35分钟之内完成,老师利用10分钟进行要题开讲。基础热点1.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2.下列有关杂交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可以得到新的优良品种B需要用X射线处理生物C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其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3.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B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

2、术培育脱毒苗,筛选培育抗病毒新品种 C杂交育种可用于家畜、家禽的育种 D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子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4.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AABB;aB;AaBBC;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D细胞融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5.某品种花卉只有杂合子,生产上通常用其茎或幼芽繁殖,现要选育高茎(基因型为Aa)、红花(基因型为Bb)的新品种,则应选择的亲本基因型是A.

3、AAbbaaBBB.AABBaabb C.AabbaaBbD.AaBbaaBb6.下列有关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单倍体是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B.普通小麦花粉离体培养产生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C.发生于体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三倍体西瓜的无子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7.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培育杂合子优良品种可用自交法完成 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欲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可用诱变育种的方法 由单倍体育种直接获得的二倍体良种为纯合子 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和杂交育种的原理相

4、同 A B C D8.水稻的糯性、无子西瓜、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些新品种中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A环境改变、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能力提升9.将二倍体水稻的纯种高杆(D)抗病(R)植株和纯种矮杆感病植株进行传统的杂交育种,得到F1后再连续自交2代,此过程中若每代均不进行淘汰处理和进行淘汰处理,则后代中符合育种要求(矮杆抗病)植株比例分别为( )A. 3/32 1/3 B. 1/64 1/2 C.1/8 1/2 D 9/64 3/510.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5、A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B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C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D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11.下图A、B分别表示两种培育新品种的原理、方法。据图回答:DNADNAmRNA氨基酸CTG射线转录翻译GACGTCA高杆抗锈病 矮杆不抗锈病 DDTT ddttF1F2能稳定遗传的矮杆抗锈病品种B(1)A图所示的育种原理是 ,若是以为模板合成的,则处的氨基酸由_ 改变成了_(相关氨基酸的密码子如下: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冬氨酸GAC)。(2)B图所表示的育种方

6、法叫_。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3)上述两种育种方法中,能产生新的基因的方法是 。12.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下图所示:(1)由品种AABB、aabb经过、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其原理是在此过程中会出现 ;经过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经过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若经过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 株。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经过过程,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

7、是 。(2)过程常采用 的方法,由AaBb得到Ab个体。与“过程”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的优势是 。难点突破13.(14分)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植物。下表表示5个玉米纯系的表现型、相应的基因型及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其中品系均只有一个性状属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品系粒色节长果穗长短茎高表现型(基因型)显性(纯合子)白粒(bb) 短节(ee) 短果穗(aa)矮茎(dd)所在染色体、(1)若要进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选择品系和作亲本是否可行? ; 原因是 。(2)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现有长果穗(A)白粒(b)和短果穗(a)黄粒(B)两个玉米杂合子品种,

8、为了达到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AaBb)玉米杂交种的目的,科研人员设计了以下快速育种方案。 请在括号内填写相关的基因型: 处理方法A和B分别是指 、 。以上方案所依据的一种育种原理 。试卷答案1.A 2.A试题分析:杂交育种成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获得新品种,A正确;诱变育种需要用X射线处理,B错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C错误;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3.B4.B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

9、因技术;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解答: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故选:B5.C解析:本题考查了杂交育种,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花卉只有杂合子,所以可排除A、B项;另外,要选育出AaBb的新品种

10、,所以亲本不应具有该基因型的个体,可排除D项。6.B解析: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不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A错误;B正确;不可遗传变异是指仅有环境引起的变异,C错误;无籽西瓜是通过染色体变异形成属于可遗传变异,D错误7.D解析:自交法会使得到的杂合子减少错误;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基因重组错误;欲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可用转基因技术错误;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错误;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错误8.D【解析】解析:选D。水稻的糯性来源于基因突变;培育无子西瓜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利用黄圆豌豆和绿皱豌豆作

11、材料培育绿圆豌豆,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9.B10.B【解答】解:A、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尤其是杂交育种,而且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正确;B、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仍存在盲目性,B错误;C、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周期长,C正确;D、基因工程育种可将特定的基因进行定向转移,同时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生殖隔离,所以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D正确故选:B11.(1)基因突变 天冬氨酸 缬氨酸 (2)杂交育种 13 (3)A(诱变育种) 12.(1)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单倍体育种 诱变育种 97 1:1(2)花药离体培养法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13.(1)不可行 控制粒色和节长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第(2)小题若回答为“可行”,则后面的原因解释不论正确与否,此小题得0分;若第一空没有回答,则此空格得0分,后面的原因解释错误得0分,正确得相应的分值(2)答案如右图(每空1分)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处理 染色体变异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