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304683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

2、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图示解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

5、速度。(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3.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特别提示对“八字方针”的认识(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

6、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1.统购统销政策新中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用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2.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

7、: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考点一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8、。(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

9、统一。要求: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主要信息:_答案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与八大中得出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由较长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到迅速

10、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吸取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2017课标全国,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

11、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审题思路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特点5分,3个点意义5分,3个点2.规范答题确保答

12、题要点对而全(1)特点问题分层信息把握层意概括归类特点材料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矿产资源的开发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之中(角度:发展模式)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独立自主开发。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生产力的分布,新工业基地的建立规定工业建设计划(角度:服务方向)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重视对缺乏的和分布不平衡的矿产资源的勘探(角度:关注重点)所学与清代矿业政

13、策相比独立自主开发(角度:开发方式)(2)意义问题答题角度信息概括归类意义材料从对矿业发展的角度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对“一五”计划开展的角度从工业体系建立的影响的角度所学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所体现的新中国制度的优越参考答案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考点二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事

14、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要求: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论证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的政治理想和“左”倾思想。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