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30294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1一、设计思想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与旧教材相比,能获得具体的轨迹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无法证明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笔者通过简易自制器材,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自己获得如何画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笔者还通过当堂设计自行车挡泥板,以便学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

2、应用于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知识有价的感受。还要求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挡泥板验证自己的设计作为课外作业,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二、教材分析教学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轨迹图中画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发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模块的知识内容有三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章引);2、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4、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三、学情分析在初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响,虽然学生在第一模块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时一直变速运动。(2)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3)知道运动的合

4、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会用作图法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粗略到精细,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3)尝试用数学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3)初步感受下结论不能主观而要有科学依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4)

5、初步养成小心翼翼做实验的习惯。五、重点难点重点: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会标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难点:如何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如何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教学活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在教学媒体设计上:强调以试验教学为主,以多媒体为辅助(投影问题与习题)。在教学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性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帮助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通过问题链把教、学、练、评有机整合。在学习过程上: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在探究方法

6、上:突出整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认知过程上:突出人类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细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学的研究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认识到“下结论必须要有科学依据”。七、学法指导1.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要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的角度来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化,不管速率是否变化,其运动状态肯定在变化,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所以受合外力肯定不为零.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指的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跟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样,遵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抛体运动是在恒定外力作用下所做的匀变

7、速曲线运动,恒定的外力是改变速度大小的原因,也是改变速度方向的原因.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2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二)教材处理人教版必修教材,仅以自由落体为例很快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学生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实质和机械能变化的原因)和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不利,这里作了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

8、,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实例探究,再结合一般过程作理论推证,然后总结出定律,阐释机械能守恒的实质,最后是定性应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且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三)重点和难点根据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确定。1、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绎推理法)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形象思维(过程描述和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2、难点:根据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归纳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

9、和发现定律科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空间对称美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物理学的情感。二、教学目标(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材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3、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机械能和机械能总量的概念(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们的总和即为机械能总量);(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由对象、条件、结论组成)和外

10、延(宏观、低速,惯性参考系成立);(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能量只在机械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4)初步会用定律分析实际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和能量转化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来过程: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提高探索发现能力;(2)理解构建机械能守恒定律结构的方法及其意图(机械能守恒定律来龙去脉结构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提高直觉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初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3)初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

11、空间对称美。三、教学方法(一)教学手段的选用投影仪和电脑。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方法结构,利用多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机械能守恒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的选取。(二)教学方法的选择1、指导思想:(1)有利于学生参与对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探究认识过程(主体性、探究性);(2)顺应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和情感发展规律(发展性、和谐性);(3)遵循发现物理规律的一般程序、思维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性和规律性)。2、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法。四、学法指导(一)基础学生通过初中机械能定性知识的学习、高中

12、绝大部分力学知识和*功、功率和动能定理的定量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的深度(独立性、独特性、发散性与批判性)和认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物理规律由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力、应用力,物理学科学美(简单、对称、和谐和多样统一)的鉴赏力均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二)宗旨针对定律由来的实例探究和实例分析推理过程,创设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深度,逐步掌握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究步骤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三)措施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叙述,实现“

13、三个发现”,感悟“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1、三个发现,培养探究发现能力:(1)发现功能关系W其它力=E2-E1;(2)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实质是W其它力=E2-E1的一种特殊情况;(3)发现快速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和能转化法)。2、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1)思维模式:从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过程(重过程):(2)体验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重联系)。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3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14、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1、对“动能”的初步认识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应该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你能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方案1: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实验:(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2)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现象:(1)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实验结果:(1)高度越大,滑块滑到底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强,说明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2)滑块从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领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