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297870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专业:农推硕士林学方向,姓名:李秀君,学号:jz200929)摘 要:黄脊竹蝗为川南毛竹林区主要害虫,通过本文了解它的各虫期(态)危害特性,并就发生趋势预报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对其进行综合防治和维护毛竹林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黄脊竹蝗;成虫;跳蝻;危害特性 Hazard properties and Comprehensiveprevention of Ceracris kiangsu TsaiAbstract:Ceracris kiangsu Tsai is the main pests of kawaminami Phyllostachys h

2、eterocycla cv. Pubescens forestry area. Through this paper understand its various insect period (state) hazard properties and give some advice on issuing some interrelated questions pest forecasting during it happens. Carries on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a

3、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mboo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eracris kiangsu Tsai,The adult,The nymph of a locust, Hazard properties前言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俗称竹蝗、蝗虫、蚱蜢,直翅目,蝗科,约40种,是我国南方竹子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而以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最为其所喜爱。竹蝗为历史性大害虫,当其大发生时,使大片竹林枯死,造成严重损失,在食料缺乏时,还可为害水稻及玉

4、米等农作物。竹蝗大发生时,连绵数十里竹山一片枯黄,造成毛竹生长不良或枯死。被害死竹外表呈现紫褐色,茎内积水,纤维败坏,毫无利用价值,用以烧火都不易燃烧或火力不旺。现在中国每年仍有数万公顷毛竹林受到黄脊竹蝗危害。 1 竹蝗的生物学习性及生活史1.1 竹蝗的年生活史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卵于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可延续到6月上旬。初孵跳蝻有群聚特性。7月下旬为成虫期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可延续到10月初,并陆续死亡。1.2 形态特征1.2.1 成虫 身体主要为绿色,翅长过腹。雌虫体长3140mm,平均33mm,翅长3033mm。雄虫体长3935mm,翅长24.52

5、5.6mm。触角雌虫长23mm,雄虫25mm。额顶突出如三角形。由额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大。触角末端淡黄色,前翅前缘及中域黄褐色,臀域绿色。后足腿节黄色,键有黑色斑点,两侧有“人”字形沟纹排列很整齐,胫节瘦小,表面黑绿色,有刺两排,外排14个,内排15个,刺基部浅黄,端部深黑,腹部11节,背面紫黑色,中央脊起部分颜色浅黄,腹部黄色。1.2.2 卵 长椭圆形,梢弯曲,一端梢尖,赭黄色,有蜂巢状网纹。卵长68mm,宽22.5mm。卵块园筒形,长1928mm,宽6.58.6mm。1.2.3 跳蝻1.2.3.1 1龄蝻:初孵化时为浅黄色,约经4小时后,即变为黄、绿、黑、褐相杂的

6、麻色。头灰色,额顶突出如三角形。复眼深灰色。触角尖端淡黄色。后腿有浅黄色的条纹。前胸背板前端中线的两旁各有一个四方形黑斑。背板侧面,也各有一个较小的黑斑。后胸背板两侧各有一个大黑斑。体长9.810.9mm,平均10.2mm,触角1314节,长4.15.2mm,平均5mm,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突出,几乎呈一直线。翅芽不明显,仅中、后背板两侧后缘微微有点向后突出。1.2.3.2 2龄蝻:体色较1龄为黄,尤以胸部背板及腹部背板中线色最黄,体长1115mm,平均12.1mm。触角1819节,长6.27.2mm,平均6.8mm。前胸背板后缘仍不向后突出。前后翅芽向后突出较为明显,在扩大镜下可隐约看出数条翅

7、脉。1.2.3.3 3龄蝻:体色大部分黑黄。头、胸、腹背面中央黄色线更为鲜艳,沿此线两侧各有一黑色纵纹;此纹的下面又为黄色,体长14.918mm,平均16.4mm,触角21节,长8.39.6mm。平均9mm。前胸背板后缘略向体后延伸,将中胸的一部分盖住。翅芽显而易见,前翅芽呈狭长片状,后翅芽呈三角形片状,较前翅芽为宽,翅脉较易看清,翅芽并不翻折于背面。1.2.3.4 4龄蝻:体色与3龄楠相同,体长2024mm,平均21.6mm,触角23节,长1213.7mm,平均12.6mm。前胸背板后缘显著地向后延伸,将后胸一部分盖住。前后翅芽翻折于背面,前翅芽位于翅芽之内,后翅芽几乎伸至腹部第1节末端,翅

8、脉明显可见。1.2.3.5 5龄蝻:体色与4龄相同,体长20.830mm,平均26.3mm,触角2425节,长15.717.6mm,平均16.5。前胸背板后缘极度地向后延伸,将后胸大部分盖住。其上缘长几乎为下缘长的1倍。翅芽较4龄时更大,已伸至腹部第3节末端而将听器盖住,将羽化时,身体变为翠绿色。1.3 生物学特性初孵跳蝻群集矮小嫩竹及其它禾本科杂草上取食,6月上旬3龄跳蝻全部上大竹为害,4龄至成虫交尾前食量大,为害烈,尤以5龄跳蝻为最,食量占蝻期总食量的60%。常在中午下竹避荫,下午气温下降后再上竹为害。7月中旬羽化出成虫,下旬开始产卵,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成虫接近交尾时期常成群远飞迁移,使

9、发生区域迅速扩大,交尾后不再迁飞,选择向阳山腰、杂草灌木较少、竹林较稀、土壤疏松的地方聚集产卵,卵产于土中3.3cm左右处,母蝗产卵后即在附近死亡。2 监测预警建议根据竹蝗在蜀南地区的发生规律,基层测报点的虫情监测调查与预报每年进行3次,重点是卵期越冬代预报,每次调查的内容、方法和预报的发布按以下技术规程作业:2.1 卵期调查与全年发生趋势预报2.1.1 调查时间在11至次年1月,此时竹蝗卵属滞育期。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上年成虫发生范围内开展卵期调查,在竹蝗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虫被迫远距离迁飞才需作大面积调查。2.1.2 通过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产卵地范围,然后根据产卵地面积的大小,随机抽

10、取510个有代表性的样点,每个样点1m2,记录挖查的卵块数,计算产卵地虫口密度,推算分布区域(小班为单位)的平均虫口密度(块.m-2)。2.1.3 发生趋势预报 调查结束,资料汇总后,制作虫情分布图和文字说明材料于5日内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同时发布全年各虫期发生量发生趋势预报。发生量计算方法:初孵跳蝻发生量(头.m-2)产卵地卵密度(块.m-2)平均每块卵卵粒数(头.块-1) (1-卵期死亡率);上竹跳蝻期发生量(头.株-1)分布区平均卵密度(块.m-2)每块卵卵粒数(头.块-1) 667m2/立竹度(1-卵、跳蝻期累计死亡率) ;成虫期发生量(头/株)分布区平均密度(块.m-

11、2)每块卵卵粒数(头.块-1) 667m2/立竹度(1-卵、跳蝻、成虫期累计死亡率) 。2.2 跳蝻期调查与危害程度预报2.2.1 调查时间 初孵跳蝻根据卵期的发布情况和发生量一般情况下都要在产卵地采取防治措施,越冬卵孵化后的地面虫情可不作调查。防治结束后开始调查上竹后跳蝻虫情,此时害虫已发育至23龄并上竹取食,无论发生区是否防治,均采用此法调查统计并发布预报。2.2.2 调查方法 跳蝻上竹后在发生区范围内呈随机分布。于晴天上午对竹蝗发生区的竹林进行调查,根据竹林的分布情况,按对角线方向踏查。在有代表性的线路上,一般每隔10m以上调查一株样株,每6.67hm竹林调查样株30株,样株要求包括不同

12、眉径的楠竹。通过摇动竹杆的办法,记录每株楠竹上惊飞竹蝗的数量,统计发生区域(小班为单位)跳蝻期平均虫口密度(头.株-1)。2.2.3 危害程度预报根据上竹后跳蝻期平均虫口密度,结合危害程度界定标准,对竹蝗在跳蝻期及成虫期将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布预报。发生量计算方法:上竹后跳蝻期发生量(头.株-1)上竹后跳蝻期平均虫口密度(头.株-1)(1-跳蝻期平均死亡率);成虫期发生量(头.株-1)上竹后跳蝻期平均虫口密度(头.株-1)(1-跳蝻、成虫期累计死亡率)。计算结果对照竹蝗各虫期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表,即可查出该区域的将达到危害程度。2.3 成虫期调查及灾情预报2.3.1 于成虫羽化始盛期前1周开始调查,

13、调查方法与上竹后跳蝻期的调查相同。结合上竹后跳蝻期的预报结果,当成虫期的危害程度在已发生区域达重级标准时,竹蝗将不在已受害的竹林取食,迫使其大量成群扩散迁飞,危害发生区域附近竹林,只有在食源匮乏时才继续取食下盘枝叶或作物叶,此时可开展竹蝗迁飞情况调查。调查结束后,统计竹蝗成虫期的发生区域和迁入地平均虫口密度,发布成虫期预报,将成灾的发布灾情预报。2.3.2 成虫期预报发生量计算方法:成虫期发生量(头.株-1)成虫期平均虫口密度(头.株-1)(1-成虫期平均死亡率)。2.4 发生面积的统计标准以发生地所在小班面积为统计依据,以轻度发生面积为统计起点,重度发生面积同时称作成灾面积。低虫口面积和竹蝗

14、卵、跳蝻上竹前调查的有虫面积,不作为发生面积统计。3 竹蝗的天敌捕食竹蝗及其若虫(跳蝻)的鸟类有小噪鸟、画眉、燕子、竹鸡、红嘴蓝鹊、乌鸦、喜鹊等;捕食跳蝻的昆虫有步甲、食虫蝽、蚂蚁、螳螂、胡蜂,此外蜘蛛也捕食跳蝻。4 竹蝗综合防治技术4.1 营造竹木混交林 可以竹、桐混交,也可以竹、阔混交,还可以隔带或块状混交。特别是在竹林抚育时,应适当保留一定数量的阔叶树。竹木混交林有利于竹林虫害的天敌如鸟类、昆虫等的繁殖和栖息,并在竹林内传宗接代,增加天敌的取食和寄生。4.2 搞好劈草抚育 清除杂草、小灌木,改善林内卫生条件,破坏虫卵、幼虫越冬环境,减少寄生宿主及其蜜源植物。改造地产、老、残丛生竹林。4.

15、3 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 摸清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利用药剂防治和灯光诱杀等办法,防止蔓延扩大危害。5 结语一个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恢复调节能力。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较大的自然干扰因素常常是病、虫、火灾等。系统的稳定性随着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增加而增加。处于自然状态的天然林由于结构复杂,系统中各成分之间关系也很复杂,具有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生克”关系,虽有病虫危害,但很少成灾。在人工林经营实践中,由于认为因素使森林结构变得过分简单,生物多样性大为降低,使系统中缺乏对某些病虫的制约机制,而致使病虫危害成灾,造成巨大损失。参考文献:1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试行)S.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发布,1993.2徐天森,王浩杰著.中国竹子主要害虫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梁铬球,郑哲民.1994,中国蝗总科昆虫分类研究综述J.昆虫知识,1994,31(2).4练佑明.黄脊竹蝗集中产卵地识别与测报方法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5,8(6).5梁铬球,周汉辉,等.广东省的黄脊竹蝗及其防治研究J.广东林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