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297288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如何创建鲜活高效的课堂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周风云 中学一级教师 摘要 伴随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呼声此起彼伏,创新教育模式的思想也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思想,也业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重大的问题。值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施,势必会破解教育改革的难题,从而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重大变化带来一丝曙光。关键词 思想政治 传统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 高效课堂一.问题教学法提出的背景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目前多元社会文化对学生冲击日益

2、加剧,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高中学生实际的当下,我国开展的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恰逢其时。在这轮教育改革中,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展开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而这种尝试的结果势必引起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长久以来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

3、,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总之,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绕着教师转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就表现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在这样一个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国家对人才格局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是现阶段亟

4、须解决的问题。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转变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中,传统课堂模式灌输知识为目的,以老师的讲解为核心,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从教学模式上看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的固定程式最终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只有探索一种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一模式在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一定的效果。这就要求在

5、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课堂主宰者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课堂由“谁”主宰,是教师还是学生?这个问题教学法要切实解决的问题。问题教学法主张将课堂的主宰权还给学生,将课堂的思考权留给学生。课堂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为学生将来的生活与生存奠基。如果教师占据课堂、主宰课堂,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不过是一个具有生命性征的“容器”,是一个不具备思考能力的“植物人”,这就剥夺了学生作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自主权”。问题式程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让位”、学生的“补位”,彻底改变原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假交流、假探究、假繁荣”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课堂成为学生“真

6、思考”“真碰撞”,产生“真智慧”“真创造”的主战场。(二).问题拥有者由教师向学生转变问题教学法提倡将问题的所有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让学生成为问题的真正解决者。由于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基础等差异,学生必然会提出形形色色、层次不等的问题。这些问题杂而多,既有教学重点和非重点,又有难和易的区别,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辩论,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甄别、去归纳、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就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既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解决个性问题,又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将共性问题呈现于课堂,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两个转变

7、”最终实现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的培养,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悦,快乐的事情三.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一)学生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欠佳,具体表现在要么所提问题不着边际,毫无探究的意义要么所提的问题教肤浅,缺乏应有的深度。3.有些学生不会提问表现在:提问时表述不清晰,用词不恰当,让其他学生听不懂问题;将提问与阐述混为一谈,让人不知说云;学生提问题啰嗦,切不中要害。(二)教师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1.教

8、师提出的问题问法单一,答案也是具有唯一性2.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能力,缺乏层次性3.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三)组织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缺席学生的讨论,成为旁观者2.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仅有部分学生参与讨论3.学生讨论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讨论交流的作用四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建议(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是发现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是核心,也是发现性学习的归宿。学生能否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学习的关键。教师要用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心理

9、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形成问题。例如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性和探究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鼓励学生提出诸如“消费与生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作为中学生应如何消费“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浓烈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问题教学法中,班级学生要以组组建合作探究小组,各成员将自己在课程预习中存在的疑问提交给小组,在

10、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与分析,组内能解决的,由小组成员相互补充与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提交班级去解决。在此时,教师一定要深入各个小组,了解小组讨论交流情况与反馈情况,根据学生交流反馈情况捕捉学生中存在的疑难点,从而通过引导、点拨与启发,在学生已有或已生成知识与学生存在的疑难点之间架设一条理解与交流的通道,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构筑台阶,促进学生新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生成。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切实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生成和提升。以此同时,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

11、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他们在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得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问题具有探索性研究型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展现答案的多样性,学生的讨论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的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1.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有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开放,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回答。例如在政治生活在讲到人民民主专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选择教材所阐述的几个要

12、点中的一点回答即可。2,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有层次性。学生的学识,水平有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问题。简单问题的解答会激发水平差点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复杂问题的解答则会让好学生品尝到得出答案后的成就感。由此,就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3.教师还要努力做到突出关键性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五问题教学法预期达到的效果问题教学法的展开,会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的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这就使得他们发现问题的喜悦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也得以展示,学生会在紧张,愉悦,有序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品尝学习的乐趣,最终也使得思想政治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从而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参考文献:1.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2.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师教学用书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6期5.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996年第6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