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风土人情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29542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榆林风土人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榆林风土人情日期:090824字体:大中小 “锣鼓唢呐一哇哇声扭起秧歌唱太平山也舞来水也舞舞得人寿年也丰.” 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如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便是精神的狂飙。作为文艺发展始祖的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 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小场是几个人表演的舞蹈、歌舞和小戏。参加人数为二、

2、四、六、八人,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榆林秧歌也称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城乡群众普遍有闹秧歌的习惯.现在的新秧歌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工农兵为主角,以歌颂新生活和欢庆丰收为主要内容。在表演中突出“扭、摆、走、跳”,在三步一跳中,双臂连续左右摆动,随着节奏微微摇头摆脑,显得情致盎然,潇洒欢快,成为广大群众喜欢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榆林秧歌的场子设计主要有:双过街、二龙出水、蛇蜕皮、卷白菜、九曲灯、梅花盛开等等。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基本乐谱有长流水、大摆队、得胜回营等。80年代以来,秧歌队前加彩车、广告宣传队(车)

3、、仪仗队、管弦乐队等,秧歌队中普遍增加了水船、狮子、龙灯、跑驴、大头娃娃、大头罗汉戏柳翠、张公背张婆、高跷、霸王鞭等,规模宏大,热闹非凡。每年春节期间,在榆林城举行秧歌汇演比赛,参赛最多达多班,有不少国内外宾客专程来榆林观看、采风。 榆林秧歌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说它居于开放性,是因为榆林秧歌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毛头柳一样随处都可以生长。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榆林秧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喜庆结伴而行。每逢大年春节,或是节庆之日,榆林大地到处是秧歌的海洋,城镇和农村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访互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元宵之夜,还有举灯、提灯、担灯的彩

4、灯秧歌以及九曲秧歌等。 这时,山在舞动,河在舞动,一切都在舞动,大地便在这情感的舞动中告别今天的欢乐而走向明天的欢乐。阅读新闻背景:榆林民俗风情榆林的饮食习惯日期:209-8-24 字体:大中小 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

5、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龙抬头,早上吃龙眼窝窝,全家人分吃馍块叫“咬鼍头”。室食清明吃“摊黄”。北部各县用面捏成青蛙、蛇、鱼、雀等动物,寓意万物复苏。五月端五吃棕子,门前插艾叶、菖蒲避

6、邪。六月六,新麦登场,农家尝新。七月十五中元节,农人携瓜果上坟,五更在地里选择庄稼长得最好的地块悬黄白纸幡,预示丰收。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十一月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腊月初八,吃焖饭称为腊八粥。腊月二十三送灶君,旧时用糖粘灶君牌位,以盼望灶君大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过后,人们就开始筹备年货,忙碌地准备过年了。年三十除夕,早饭后祭祖上坟,回来后贴对联,挂红灯、垒火塔塔、点长夜灯、合家欢乐吃年夜饭守岁,给小孩枕下放压岁钱。你所不知道的榆林三宝日期:219-2 字体:大中小 榆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风土和

7、文化.很多人说起榆林都会列举出很多自己钟意的东西如豆腐、剪纸、榆林小曲、拼三鲜、独具特色的六楼骑街等等。各种文化艺术和民间技艺交糅在一起,使得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更加璀璨夺目。本期要介绍的是过去极兴盛而现在却几乎淡出人们视线的榆林三宝韭黄、二毛子皮袄和软糜子笤帚. 韭黄:榆林韭黄因味道香且口感好曾经在清朝时专门是给皇帝进贡的贡品。也是过去亲友之间互相馈赠的佳品。韭黄的生产季节是在冬季。待霜降刚入冬时,把割过的韭菜地先灌足水,再用麦秸一层层夯实压瓷。通过地热,且不见阳光,不能产生叶绿素,自然生长出来一种发黄了的韭菜,因此叫韭黄。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头顶压有麦秸,地道的韭黄长的粗短而扭屈,那种特有的味道

8、非常浓香冲鼻.韭黄通常能割三四茬,头茬韭黄最好,短且胖,越到后面就越细口感也不佳.可是由于韭黄的产量低,耗费的人力物力大且产量不高,所以九十年代后压韭黄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真正的韭黄了。有时市场上也有从大棚种出来的,但气味和口感与老韭黄根本就不能相比。过去吃过老韭黄的人现在说起还赞不绝口,直呼是人间美味,可现在却怎么也吃不到了. 二毛子皮袄:陕北毗邻内蒙地处边关,冬季漫长而寒冷,皮袄是过去陕北人很常见的御寒衣物,但皮袄在皮质方面也有区别,最好的是二毛子皮袄。二毛子皮主要产于三边(定边、安边、靖边)入冬前产的羊羔子,只吃妈妈的奶,很少吃草料.长到两个月后杀了取皮,当地人叫二毛子皮。收

9、集起来制成袭衣就叫二毛子皮袄.二毛子皮由于一根毛上有七道弯,且毛特别白,穿在身上暖和且轻巧,摸起来像绸锻,从当时来讲是特别珍贵的皮毛。也是榆林很独特的贵重特产,当时除了狐皮袄,就数二毛子皮袄好.据说镇守榆林的井岳秀曾经给上司张学良、闫锡山赠送过二毛子皮袄。因为做一件皮袄得数十张羊羔皮,所以产量并不多,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穿衣形式也发展变化的很快,冬季有了更好的御寒衣物,所以二毛子皮袄在八十年代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软靡子笤帚:糜子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古人称其为“穄子”或“黍子”。它同谷子一样,有软硬之分。用硬糜子碾出的米被称为“硬黄米;用软糜子碾出的米称

10、其为“软黄米”,也叫“大软米”. 陕北的黄土高原自古是黄米和小米的重要产地。过去,每到糜子收获时节,农民们就将“软糜子”的糜穗折下来,民间的能工巧匠就用靡子穗绑笤帚。绑笤帚先要用棒锤捶打,去掉糜粒。如果捶不净,还要将糜穗在簸箕的木舌头上刮,直到刮净糜粒为止。除去糜粒的糜穗,将秸秆部分在热水中浸煮变软后,或是两把或三把就可以扎制笤帚了。 笤帚是过去人们扫炕除尘的主要工具。绑笤帚主要的原材料是软糜子穗,主要是因为硬糜子性硬,用其穗子扎的笤帚扫尘时容易被折断.所以,人们就自然选择柔韧的软糜穗。扎好的笤帚用刮板去掉糜壳,为了使其色泽光亮、白净、不霉烂,还需要用硫磺熏蒸灭菌.一把好的软靡子笤帚一般能用十

11、几年而不坏。据说,榆林在合作社的时候还成立过笤帚社,工人还有十多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本地就出产软靡子,所以笤帚在榆林的历史特别悠久。算得上是榆林的特产,过去,外地人来榆林总会带几把红毛绳扎的软靡子笤帚回去,不仅美观且也实用。估计现在很多八零后人的记忆里还有那些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笤帚的人。但那一记忆只定格于过去。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人们家中用的更多的是吸尘器,或者是塑料制的笤帚。虽然一些农民也会扎一些笤帚,但从实用和美观的角度来讲已经大不如前了。陕北红枣习俗日期:01100字体:大中小 陕北盛产枣儿,那枣儿又大又红,像一颗颗玛瑙似的,令人垂涎欲滴.陕北有这么多红枣,群众的生活习俗和红枣密

12、不可分. 中秋节前后,枣儿红了,一颗颗红枣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河湾沟岔,到处红彤彤的。农家怀着喜悦的心情,用竹竿或木棍把枣儿敲打下来,于是满地红艳艳的,来人不拒,任你品尝。新鲜的枣儿脆格生生、甜格滋滋,令你胃口大开。农家把枣儿捡拾回家中,馈赠亲友,正像陕北民歌中唱的那样:”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那亲人尝一尝。嘴馋的孩子们兜兜里、书包里装的尽是红枣,边看书,边吃红枣,也挺有意思。枣儿真多,存放时间长了要霉烂,怎么办?把枣晒干。于是,在青青的石板上摊上一层红枣,让太阳暴晒,农妇一边晾晒红枣,一边做针线活,还和邻居们拉家常,真所谓悠哉、乐哉!枣儿也可串成枣排挂在屋檐下阴干,阴干的枣儿既可储入囤内,也可

13、远销各地.来人待客舀一碗红枣让客人品尝,这是枣乡人的一片情意。 干枣虽香甜可口,但嚼起来很吃力,于是群众发明了醉枣。醉枣制作的办法很简单,用一个大盆盛上新鲜枣儿,个大、肉厚、无伤,并用清水洗净,然后喷上浓郁的白酒,密封储存在坛子里,过一段时间,即可启坛品尝.醉枣经过酒的浸泡,愈加鲜润,愈加红艳,既有酒香,又有枣香,醇香扑鼻,鲜脆可口,即使招待贵宾,也毫不逊色. 枣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枣糕。陕北人爱吃米糕,米糕里放进枣儿,即为枣糕.枣糕之美可用软、甜、香”三个字概括。如果你有机会的话,到陕北尝尝枣糕的味道,一定让你大饱口福。 枣馍。陕北人吃白馍,更爱吃黄米馍。白馍、黄米馍都可以包枣馅,但黄

14、米馍包枣馅更好吃。 枣饣果馅.这是一种饼状食物,白面做皮,馅用枣泥,炉上烤熟,其色金黄,其味喷香,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子长、子洲、清涧、米脂、横山等地枣饣果馅更是订婚时的必需品,男方送女方若干饣果馅,女方又将饣果馅分赠给亲戚。饣果馅是形象的广告:女儿已经许配给他人了。因此群众戏称女子为枣饣果馅。 枣炒面。将软糜子炒熟磨成面,吃时掺少许温水,搅拌成团,此为炒面.磨炒面时兑少量红枣子吃起来别有风味。 枣粽子.用大红枣儿、软米包的粽子,味道甜美,民歌中有”大软米粽子包砂糖,送给哥哥尝一尝”的句子,端阳节陕北家家户户要吃软米红枣粽子。 枣焖饭。软米红枣共煮锅内,用文火焖熟后,尤为好吃.陕北的腊八粥就是这

15、种枣焖饭。 红枣食品很多,有枣粥、枣包子、枣角子、乌枣、枣酱、枣蜜等.还有枣酒、枣汁等饮料,这些饮料别具一格,也很好喝。接待贵宾时,用一杯开水,泡上五颗大红枣儿,寓意为”五子早登科,也很有趣。 陕北人爱吃枣,很多习俗都用枣儿.腊月初一孩子胸前挂两串枣牌牌(把干草节、黑豆、红枣,间隔串起来,即为枣牌牌),蹦蹦跳跳,极为好看。按规矩,枣牌牌要挂到腊八这天才能吃。但孩子们嘴馋,早零零碎碎偷吃光了。为什么挂枣牌牌呢?为了辟邪求祥。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之日还要蒸枣山。所谓枣山,就是将白面卷成圈,加上枣,垒成山状,蒸熟,然后敬献灶神。正月二十三过后,才可以食用.枣山既是食品,又是艺术品,正月里拜年的人,都要欣

16、赏主妇的绝妙艺术。有的地方,新婚之夜,婆母把大红枣儿扔进洞房,新郎、新娘抢着下炕捡枣。这叫送子枣,双方吃了枣儿,象征早生贵子。回门时新郎给岳父家要带离母糕,这离母糕的回边和中心也都要镶嵌五颗红枣。新鞋做好了,送给穿鞋者,也不能空空送去,一定要装上几颗红枣,祝福穿鞋之人早生贵子或早发大财。甚至农村妇女给孩子叫魂时,也预先带几颗红枣,归来时让孩子吃,也图个吉祥如意. 陕北黄河沿岸的土地适宜种红枣,那里片片枣林,家家种枣,也有不少以枣命名的村庄,如枣山里、枣坪、枣咀河、枣赫沟、枣林坪、枣庄沟、枣树塔、枣圪垯等等,孩子命名也有叫枣儿的.春节时,群众有出行的习俗。出行就是按某一方位到山上祭拜山神土地,回来时,也折一枝枣枝,盼早日发财。腊八日,给枣树涂上腊八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