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9]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288269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9]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9]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9]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四书” 的常识。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3、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4、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美。学情分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生刚接触议论文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议论文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有可能因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

2、收获。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三)研读

3、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关于写作思路提示: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段落层次提纲:(1)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2)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3)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什么是“格物致知”?明确

4、:“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

5、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 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四)总结、扩展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五)布置作业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