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28611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政治哲学学问点 高考政治哲学学问点(一)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定的联系。作为联系,规律同样依靠于肯定的条件,在肯定条件下存在和发挥作用,一旦离开特定的条件,原有的联系过程中断,规律就无法存在、无法发挥作用了。例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价值规律存在的条件,因为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作用只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所以,一旦商品经济不复存在,价值规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不能发挥作用了。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性进一步说明白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同物质一样,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相识它,喜爱它,它都存在着,都在起作用,人们不能随意创建或者歼灭规律,必需敬重规律,按客观规律

2、办事,否则,必将一事无成,还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处。正象物质具有可知性一样,规律是可以被相识的。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相识事物的规律,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当规律发生作用对人们造成危害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相识。变更或创作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甚至变害为利。由此可见,相识规律必需相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对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高考政治哲学学问点(二)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至今,这种思想方法对人

3、们仍旧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总是喜爱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因为它省力气,有人说形而上学思想是懒汉思想,不无道理。仔细分析起来,形而上学的影响存在着相识的和社会的根源。从相识上看,我们四周世界的面貌是错综困难的。它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各种事物、现象间既是彼此依靠的,又是相互区分的。因此,人们很难全面地相识自身所处的环境。如若只是依据自身的感性体验而把上述情景中的任何一面孤立和静止起来,就必定会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比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是医学解剖学的诞生。显微镜下的生物切片是脱离了活生生的生物体而孤立静止存在的图像。而这些细胞和物质在生物体中活动的状

4、态在显微镜下无从得之,仅仅由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孤立静止和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还具有社会历史的缘由。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一般说来,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比较倾向于辩证法。辩证法不承认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变革乃是事物发展的必定趋势,这种观点是同新兴的革命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一样的。处于没落和腐朽阶段的反动阶级或阶层,则比较倾向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把世界凝固化的观点,是同他们妄图使自己的江山永固、统治长存的愿望相符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告知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变更发展的,事物内部冲突是事物变更发展的根本缘由。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就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

5、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需反对形而上学。高考政治哲学学问点(三)哲学史上关于价值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从词源上说,“价值”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掩盖、爱护、加固”,后来演化成“可宝贵的、可重视的”等。可见,这个词是人表述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意义的概念,是一个主客体关系的范畴,是人的须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没有形成关于价值问题的系统论述,但有一系列的基本观点。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实践是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等。循着这个前人的基础,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价值及其特征:(1)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价值的最一般

6、本质的科学抽象。它不同于某种详细的价值形态,也区分于详细科学中的价值概念。价值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属性的须要,以及客体属性对主体须要的满意的统一,可见价值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表现,它既不能单纯归结为客体所固有的属性,也不能只归结为主体的须要或愿望,而只能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之中。(2)价值是相对人而言的,所以价值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人,客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价值产生的根源是人的须要,而人的须要是从人的实践中产生的,所以,价值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人及其社会实践的社会性、客观性确定了价值也具有社会性、客观性。(3)价值是多元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价值根据区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正价值,负价值;人

7、的价值,物的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对个体的价值,对社会、对集体的价值等等。讲清了哲学上的价值概念,自然就能与详细科学中的价值相区分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是指商品的价值,即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与这个价值相关联的还有价值量、运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归结起来,哲学上的价值与经济学中的价值,其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点:(1)价值表示的关系不同。哲学上的价值表示的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对价值的最一般本质的抽象。而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劳动的对象、运用的工具以及生产的方式、方法等详细的东西,所剩下的惟一的一个共同的东西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

8、劳动。它表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2)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不同。哲学上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那么,判定一种事物是否有价值、价值大与小,当然就要考虑主体的须要和利益。由于主体的须要和利益是干差万别的,面对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须要和利益动身,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哲学上的价值评价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商品的价值大小,及由它确定的商品的价格不是由任何个人的主观意愿确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明显地带有确定不移(肯定条件下)的客观性。高考政治哲学学问点(四)个人是指在肯定社会关

9、系中的具有肯定的生理、心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单个的人。人民群众在质上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量上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阔劳动群众。个人与群众是对立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是始终生存在群众集体中的人,无群众也就无个人。同样,没有个人也就无所谓群众。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建者是指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确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地说明白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从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动身,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担当者,是生产实践的主体,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

10、基本力气,是社会历史的创建者。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宝的创建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宝的创建者,还是社会变革的确定力气,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摧毁腐朽社会制度的斗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考察。量是指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大小;质是指个人对历史所起作用的性质,有起主动推动作用的,有起消极阻碍作用的。一般来说,任何一般个人对历史发展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必需与其它社会力气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一般来说,在阶级社会里,一般个人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杰出人物却可以凭借肯定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确定各种历史事务,他们是历史

11、任务的发起者和实现肯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杰出人物这种历史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任务的相识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的深度和广度。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定,是肯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呼唤英雄,熬炼英雄,筛选英雄。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确定的,在任何时代,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建历史的活动,他们既不能变更历史发展的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建历史的作用。因此,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表现,这种观点无视或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建作用,认为广阔人民群众是少数杰出人物的盲目追随者和运用工具,这是对历史的颠倒,是对人民群众的污蔑,是非常荒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