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283438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诗词笔记整理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1.选自王维集校注,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2.两个“故乡”的表达效果:在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怀念。3.赏析“应知”:生动表现出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相思。4.赏析“寒梅”:诗人之所以用到“寒梅”是因为“寒梅”已经被诗化、意象化,是一种诗人对故乡思念感情的一种寄托。把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形象化,具体化。【主题】全诗以白描手法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的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译文】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

2、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选自李义山集,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2.君问归期未有期: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3.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表现了丈夫所处环境惨淡,透露出丈夫羁旅之感,不得归之痛苦。3.赏析“何当”:是表示愿望的词,是诗人因为现在生活的惨淡迸发出的对未来生活的憧憬。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

3、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主题】 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写作特点】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形

4、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1.选自云台编,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2.赏析“愁杀”: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情绪写到极致了。3.赏析“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出离人的特殊心境。【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句子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

5、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

6、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主题】这首写在扬州与友人握别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选自王子安集,王勃: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2.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送.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这首诗的格调昂扬。而淮.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句子赏析】城阙辅

8、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

9、,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天涯海角也好像近在咫尺。这两句运用对偶,书写诗人对别离的独特思考和情绪。没有一般送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而是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乐观、开朗、奋发、昂扬的精神。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诗人虽在送别朋友,但最后一句诗人却在宽慰他的朋友。【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写

10、作特点】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选自刘梦得集,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

11、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赏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主要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通过用典故来抒发无限惆怅的心情。因为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怀.赋”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朋友的悼念,“到.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是以“沉舟”、“病树”自喻,抒发了作者坎坷失意之感;二是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借自然景象道出哲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出诗人一种坚韧不

12、拔的意志。【主题】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1. 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2.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内涵?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3.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

13、,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4. “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

14、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

15、西!【写作特点】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闻说”二字表推断,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是写传闻之景,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千寻塔之高,为后两句的议论、阐发的哲理作铺垫。3、鸡明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日”是帝王的象征。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飞来峰巍然挺立,千寻塔高耸入云,听说黎明时分雄鸡啼鸣,登塔望见红日东升,多么壮丽的美景啊!5.“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6.“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