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3~500字.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274975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治通鉴》读后感3~5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3~5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3~5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3~5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3~5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治通鉴》读后感3~5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治通鉴》读后感3~500字.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治通鉴3500字资治通鉴3500字。这几天,我利用寒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入印象的几件事。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本钱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

2、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局部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可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假如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沉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可以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络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局部。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

3、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那么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那么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

4、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保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那么危在旦夕。这也就明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这几天,我利用寒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

5、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入印象的几件事。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本钱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局部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可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假如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沉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

6、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可以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络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局部。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资治通鉴500字2023资治通鉴500字2023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集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成功而完毕了。

7、可刘邦为什么会成功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改变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擅长招募人才,比方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拥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分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刘邦年龄也很大,他获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_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

8、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资治通鉴500字2023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渐渐的去“咀嚼”和“消化”。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

9、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擅长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可惜,暗叹连连。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资治通鉴500字2023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

10、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渐渐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场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场,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

11、史变迁的常态。在割据权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场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施行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场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资治通鉴”当一个时代面临不尽隐忧的时候,历史学家往往为了有资于当下治国安邦,为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而回忆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历教训,汲取借鉴,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此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

12、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场,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_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绘,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对资治通鉴的称赞,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

13、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效劳意识增强的表现。本书同样还是全世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管理典籍。她是一部集用人、治理、领导、决策者的思想、行为于一身的典籍名录;她以思想、以事例来感化每一层面的人来如何界定自己的内心及应遵循的职责,她是所有管理书籍的鼻祖,是如哈佛学不到卡耐基丛书等等从气势,到胸襟都无法比较的。在中国,这部经典的管理典籍却未被重视,建议教育部应将其纳为“管理”专业的必读,MBA、EBA更应该成为必修课。司马光9年11月17日1086年陕州夏县乡人俺的老乡,荣幸!,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所以俺孩子的名字,

14、也叫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可以纯熟地背诵左传,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非常浓重的兴趣。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那么,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推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谋,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司马光一生大局部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至神宗元丰七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缺乏,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他

15、在洛阴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司马相公,而司马君实这个名字,妇孺皆知。神宗_时,司马光赴丧,卫士望见他,都说:“这就是司马相公。”他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送,以致于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对司马光说:“您不要返回洛阳,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救百姓吧。”司马光对于朝廷可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带病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元祐元年,司马光_,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赐碑“忠清粹德”。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在洛阳时,司马光每回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司马光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自己时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司马光的品格德行、修学治史,一直受到人们高度评价。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