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光学现象解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27480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7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光学现象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光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光学现象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光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光学现象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光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光学现象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光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光学现象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光学现象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光学现象解释(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学:物理学的一个部门。光学的任务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辐射、传播和接收的 规律;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光的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 化学、生理效应等)以及光学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17世纪末,牛顿倡立“光的微粒说”。 当时,他用微粒说解释观察到的许多光学现象,如光的直线性传播,反射与折射等,后经证 明微粒说并不正确。1678年惠更斯创建了“光的波动说”。波动说历时一世纪以上,都不被 人们所重视,完全是人们受了牛顿在学术上威望的影响所致。当时的波动说,只知道光线会 在遇到棱角之处发生弯曲,衍射作用的发现尚在其后。1801年杨格就光的另一现象(干涉) 作实验(详见词条:杨

2、氏干涉实验)。他让光源S的光照亮一个狭长的缝隙S这个狭缝 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细长的光源,从这个光源射出的光线再通过一双狭缝以后,就在双缝后面 的屏幕上形成一连串明暗交替的光带,他解释说光线通过双缝以后,在每个缝上形成一新的 光源。由这两个新光源发出的光波在抵达屏幕时,若二光波波动的位相相同时,则互相叠加 而出现增强的明线光带,若位相相反,则相互抵消表现为暗带。杨格的实验说明了惠更斯的 波动说,也确定了惠更斯的波动说。同样地,19世纪有关光线绕射现象之发现,又支持了 波动说的真实性。绕射现象只能借波动说来作满意的说明,而不可能用微粒说解释。20世 纪初,又发现光线在投到某些金属表面时,会使金属表面

3、释放电子,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 应”。并发现光电子的发射率,与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线强度成正比。但是如果用不同波长 的光照射金属表面时,照射光的波长增加到一定限度时,既使照射光的强度再强也无法从金 属表面释放出电子。这是无法用波动说解释的,因为根据波动说,在光波的照射下,金属中 的电子随着光波而振荡,电子振荡的振幅也随着光波振幅的增强而加大,或者说振荡电子的 能量与光波的振幅成正比。光越强振幅也越大,只要有足够强的光,就可以使电子的振幅加 大到足以摆脱金属原子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因此光电子的释放不应与光的波长有关。但实验 结果却违反这种波动说的解释。爱因斯坦通过光电效应建立了他的光子学说,他认为光

4、波的 能量应该是“量子化”的。辐射能量是由许许多多分立能量元组成,这种能量元称之为“光子”。 光子的能量决定于方程E=hv式中E=光子的能量,单位焦耳h=普朗光常数,等于6.624x10-34焦耳.秒v=频率。即每秒振动数。v=c /X,c为光线的速度,入为光的波长。现代的观念,则认 为光具有微粒与波动的双重性格,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基础。在研究和应用光的知识时,常 把它分为“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两部分。适应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实际需要,还建立了不同 的分支。如光谱学,发光学、光度学,分子光学、晶体光学,大气光学、生理光学和主要研 究光学仪器设计和光学技术的应用光学等等。光:严格地说,光是人类

5、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一种辐射。由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 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波长在0.77微米以 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 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 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 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光源:物理学上指能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和X 光线等不可见光)的物体。通常指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体。凡物体自身能发光者,称做

6、光源, 又称发光体,如太阳、恒星、灯以及燃烧着的物质等都是。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依靠它们 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射物体不能称为光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 开可见光的光源,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的光源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农业,医学和国防现代化 等方面。光源主要可分为:热辐射光源,例如太阳、白炽灯、炭精灯等;气体放电光源,例 如,水银灯、荧光灯等。激光器是一种新型光源,具有发射方向集中、亮度高,相干性优越 和单色性好的特点。几何光学:光学中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及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为基础的学科。它研 究一般光学仪器(如透镜、棱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的成像与消除像差的问题,以 及专用光

7、学仪器(如摄谱仪、测距仪等)的设计原理。严格说来,光的传播是一种波动现象, 因而只有在仪器的尺度远大于所用的光的波长时,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才足够精确。由于几 何光学在处理成像问题上比较简单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足够精确,所以它是设计光学仪器的基 础。物理光学: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 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 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 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 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

8、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 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 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光线:光源发出之光,通过均匀的介质时,恒依直线进行,叫做光的直进。此依直 线前进之光,代表其前进方向的直线,称之为“光线”。光线在几何光学作图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与折射以及研究透镜成像中,都是必不可少且要反复用到的基本手段。 应注意的是,光线不是实际存在的实物,而是在研究光的行进过程中细窄光束的抽象。正像 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时,用质点作为物体的抽像类似。日蚀:指地球进入月球的本影中,太阳被遮蔽的情

9、形。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同一条 直线上时便会发生。月球每月都会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不过日食并不能每月看到,这是因 为白道(月球的轨道)平面对地球轨道有5的倾角。月球可能时而在黄道之上或时而在黄 道之下,故其阴影不能落在地球上。只有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直线内,才能产生日蚀。 如果地球的某一部分在月影之内,即发生日蚀;日蚀有全蚀、偏蚀、环蚀三种。地球上的某 些地方正位于月球的影锥之内(即在基本影之内)这些地方就能观看到日全蚀。锥外虚影所 射到的地方(即半影内的地方)则看到偏蚀。月球离地球较远的时候,影锥尖端达不到地面, 这时从圆锥的延长线中央部分看太阳的边缘,还有狭窄的光环,这就是发生的环蚀现象

10、。环 蚀在亚洲,一百年中只能遇见十几次,在一个小地区欲见环蚀者,数百年也难得有一次机会。 月影投到地面上,急速向西走,所以某一地点能够看见的全蚀时间非常的短,最长不过七分 半钟,平均约3分。日全蚀带的宽度,平均约160公里。在某一地点能够看见日全蚀的机会, 非常的少;平均360年只有一次。日全蚀的机会虽少,而需要观测和研究的问题甚多。例如 日月相切时刻的测定。爱因斯坦引力说的证明等等。木星: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岁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大也最重的行星,它的直径比地球的 直径大11倍,它的质量也比地球重317倍。它的自转周期为9.842小时,是所有行星中最 快的一个。木星上的大气分布很广阔,其组成含氢(H

11、2)氮(N2)、沼气(甲烷CH4)及 氨气(NH3),因此,其表面完全为昏暗所笼罩着。木星离地球的距离为628 220 000公里, 它的赤道直径为142 804公里,比地球要大11倍。虽然它是太阳系最大的一颗行星,但它 却有最短的自转周期,比起地球的一天短了 14小时6分钟;故知它是以极其惊人的速度不 停地自转着,就是在其赤道上的某一质点最少也以时速45 000公里的速度卷旋前进着。离 心力在赤道地带也大得惊人,结果便造成赤道的凸出,使此行星变成如一个压扁的橙子一样。 木星有四颗大卫星,被命名为木卫一、木卫二,都能用小望远镜看到,甚至有人能用肉眼 观察到。显然它们的体积必定相当可观,它们的直

12、径木卫一约是3719公里,木卫二约是3139 公里,木卫三约是5007公里,木卫四约是5184公里。在这四颗卫星中,最靠近木星表面的 一颗就是木卫一。由于巨大的卫星引力。木卫一只能以42小时半的时间环绕木星一周。在 这些木卫环绕木星的过程中,它们有时在木星之后所谓被掩,有时在木星的阴暗面,称为蚀, 有时在木星前叫作凌犯。月蚀: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而且是满月时,进入地影的月球,就会发生月蚀。 月球全部走到地影中的时候,叫做全蚀;只有一部分进入本影的时候,叫做偏蚀。月全蚀的 时候可分做五象,当月球和本影第一次外切的时候,叫做初亏;第一次内切的时候叫做蚀既; 月心和本影中心距离最近的时候,叫做蚀

13、甚;当月球和本影第二次内切的时候,叫做生光; 第二次外切的时候叫做复圆。偏蚀时,只有初亏、蚀甚、复圆三种现象。月蚀现象一定发生 于望(阴历十五)的时候;但是望的时候,未必发生月蚀。这是因为白道(月球运行轨道) 和黄道(地球运行的轨道)不相一致的缘故。但望时的月球如果距离交点太远,将不能发生 月蚀;必须在某一定距离之内,才可以发生月食,这一定的界限,叫做月蚀限;这限界是随 日、月、地球的距离和白道交角的变化而略有变动,最大值为12.2,最小值为9.5。月蚀 最长时共维持3小时40分,其中1时40分为全蚀,其余两小时为偏蚀。月蚀如在地平以上 发生,则因地球自转,故可见地区超过半个地球。月全蚀时因地

14、球大气反射红光进入地影, 故可见古铜色微光之月面。月蚀次数虽较少,但见蚀带极广,而日蚀带狭窄,故同一地区之 居民,看见月蚀之次数较日蚀多。【光速】一般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物理学的常数之一,它的特 征是:(1)一切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的速率相同,且与辐射的频率无关;(2)无论在真 空中还是在其他物质媒质中,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能使一个信号以大于光速c的速率传播; (3)真空中光速与用以进行观测的参照系无关。如果在一伽利略参照系中观察到某一光信 号的速率为c=2.99793x10i0厘米/秒,那么,在相对此参照系以速度v平行于光信号运动的 另一个伽利略参照系中,所观测到的光信号一定

15、也是c,而不是c+v (或c-v),这就是相 对论的基础;(4 )电磁学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和罗伦兹方程中都含有光速。当用高斯单 位来写出这两个方程时,这一点特别明显。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在其他媒质中,光的速 度均小于c,且随媒质的性质和光波的波长而不同。【光速之测定】伽利略曾经建议,使光行一段7.5千米的路程以测定其速度,但因所 用的设备不完善而未成功。此后,直到1675年,丹麦学者罗默在巴黎求得光速之可用数值。 罗默把他的观察扩展到宇宙之间,而其所用的研究对象则为木星卫星的成蚀。这些卫星之中 最内层的一个卫星觇口图4 -1所示.其绕转一周所需之时间约为置?小时.因此,每经过此一周期之间隔

16、,M便再次进入木星J之阴影中,而使地球上的观察者 暂时无法看到它。罗默发现,当地球E环绕太阳S作公转并远离木星而去时,其由E抵达乌所需的时间约为置!小时,此际木星卫星的成蚀要迟14秒钟会才发生;又当地球在同一时间(即4结小时)内由Es迎向木星抵达E7时,成蚀却可提早14秒钟发生.至于木星卫星的实际绕转周期,则可根据地球公转到耳或E8时所作之观测求得。罗默 认为此一现象,确实是由于地球从E1运行到W2之时,光之进行必须跟在地球后面追赶上去,而当地球由E6运行到鸟时,则光之进行可对着地球迎着赶上所致。由此可知,E1与 E2或E6与E7之间的距离,与地球在木星的卫星绕木星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内运行的路程相符 合。因为地球公转速度为30千米/秒,所以此二距离都是等于42.5x60x60x30 (千米), 约为,4 600 000千米。这说明光需要多走14秒钟始能赶上地球由E1至E2的这一段距离; 另一方面它在地球由E6至E7向光迎头赶上的这段距离中,光之行进却能省下14秒钟。由 此得到光速约稍大于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