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27214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1、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有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的局部性体液调节。 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达到的体液调节。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反射就是

2、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快速、局限、准确、精确、协调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例如:小A的灌注压血管平滑肌受到牵拉血管平滑肌收缩小A的口径小A的灌注量不致增大.3、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

3、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4、负反馈: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其意义在于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稳定。二、问题1、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生理学意义?答: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于其中的液体环境,并且称之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学意义在于通过自身调节和反馈是机体的生理保持正常、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一、名词:1、极化状态: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为极化。2、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机制:K+的外流。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的Na+通道打开,

4、 Na+内流,膜电位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4、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5、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6、超极化:细胞膜内负电荷向负值减小的方向转化,为超极化。7、去极化: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电荷状态,为去极化。 8、复极化: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的电荷由内正外负向内负外正转化,为复极化。 9、完全强直收缩:如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在稳定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10、电紧张性扩布:电紧张当电流通过时,某一神经或肌肉产生的易激动性和传导体

5、的变化二、问题:1、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形成机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钾离子进一步外流,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钾离子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

6、变化。产生的机制为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顺浓度剃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2钠离子通道失活而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负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3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钠离子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钾离子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一、名词:1突触2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阈下总和:2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引起兴奋,但当二者同时或相继作用时,则可引起一次兴奋,称之为阈下总和,前者为空间总和,后者为时间总和。3突触前抑制: 是经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其突触后神经元呈现

7、出抑制性效应。在此情况下,突触后膜本身的兴奋性并无变化,也不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说明出现抑制效应的原因在突触后膜,而在突触前的轴突末梢,所以称为突触前抑制。4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许多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性效应。由于这种抑制是由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造成,因此称为突触后抑制。5牵张反射: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6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

8、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二、问题:1、突触传递的特点。答:(1)单向传递 在中枢内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的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传布。(2)中枢延搁 从刺激感受器起至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为止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减去感受器发生兴奋及神经冲动在传入神经及传出神经上传导所需的时间,并减去效应器潜伏期所需时间,所余时间就是中枢延搁的时间。(3)总和 由单根传入纤维传入的一个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反应,但却能引起中枢产生阈下兴奋。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

9、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引起反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4)后放 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段时间,即为中枢兴奋的后放(后作用)。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刺激越强,或刺激作用时间越久,则后放就延续得越久。(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神经中枢有高度的易疲劳性。当同一中枢连续发生多次兴奋传递后,其兴奋性即将逐渐降低,发生疲劳现象。这种疲劳是中枢突触传递受到阻碍的结果。反射中枢包含的中间神经元数量越大,中枢也越容易疲劳。神经中枢对于体内发生的各种变化有极大的敏感性。缺氧、二氧化碳和麻醉剂等均可作用于中

10、枢而改变其兴奋性,即使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发生改变。2.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答: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的过程可概括为:动作电位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进入突触小体, 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 神经递至释放入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改变 突触后电位。3、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播和突触传递的区别。答: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特点如下,而突触传递的特点可见上面第1题:(1)绝缘性:当一个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神经纤维传导的冲动

11、仅在其自身内传导,而不会波及同一神经干内相邻的神经纤维;多个神经纤维同时传导时,神经纤维之间也不会产生干扰。这说明神经纤维在生理机能上是相对独立的,即神经纤维具有绝缘的特效。这种特性与神经纤维髓鞘上含有的高阻抗脂类物质有关。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的绝缘性保证了神经传导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双相性:神经纤维的某一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沿此点向神经纤维两端传导,也可向分支传导,直至神经纤维的终点或受阻部分。在体内特定环境下,神经纤维兴奋性可沿单一方向传导,即感受神经纤维将神经冲动由外周传至中枢,运到神经纤维将神经冲动由中枢传至外周,在传导过程中不会发生混乱。 (3)不衰减性:神经纤维受到刺

12、激产生动作电位后,神经冲动随即向其它部位传播。兴奋性信号各自分开,不会相互影响,其强度、频率不会因刺激的强度和传播的距离而变化。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的不衰减性说明动作电位传播所需的能量来自神经本身,保证了神经调节可以有效进行。 (4)相对不疲劳性:研究证实,以每秒50-100次的电流连续刺激神经9-12h,神经纤维仍可保持传导能力,说明神经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这种特性与动作电位发生中Na、K的扩散是与浓度梯度相关的被动扩散而不直接耗能有关。 (5)高速性: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的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的有无、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以及种属之间的差异有关。尽管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差距可达

13、1-120m/s,但整体来说,兴奋性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还是相当快的。4、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机制答:(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网状结构:在脑干部分,有一类形状不一、分化较差的神经元,它们和许多神经纤维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犹如网状的组织。网状结构由脑干向下延伸,进入脊髓,位于侧索灰质、白质交界处,形成一个下行系统。脑干对于躯体运动调节的重要途径便是通过网状结构的下行系统,即网状脊髓束控制和影响脊髓反射。网状结构对于脊髓反射活动具有抑制和易化两种作用。(2)去大脑僵直 如果在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则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

14、。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与过后张反射有关,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引起过强的牵张反射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之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5、机体躯体运动神经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上的特点。答:(1)发生运动的效应器是接受意识支配的骨骼肌,这类反射大多是躯体活动,因此也称躯体反射。而参与这类反射的神经结构就被称为躯体神经系统。(2)构成肠、胃的平滑肌和腺体以及构成心脏的心肌虽然也受神经支配和控制,并且也有它对的反射活动和活动规律,这类活动一般不会被我们的意识所左右,因而

15、被称为自主反射,参与这类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遂被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活动的传出系统,其结构较为特殊,而内脏的感觉传入途径则和躯体感觉的传入结构一样。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包括:调节体温、心率、心搏输出量、血压、呼吸道阻力、肠胃蠕动和腺体的分泌以及膀胱的运动。6、条件反射的形成、分化及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答:条件反射是指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基础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的强化过程。由于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数量无限,而且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因此,具有极大的易变性和灵活性,从而使人和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对机体生存意义重大。第四章 感觉器官一、名词:1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2老视远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3柯蒂氏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