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271594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注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摘要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从不重视学生的“学”,上课全凭一张嘴、一支笔,课堂教学过多的强调学生认知的价值,以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接受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我们都可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一想,在这样一种压抑和紧张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够走得多远,效果能有多高?可想而知,学生的意愿 、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那学生的学习失败的体验多于成功,痛苦多于快乐,这样的教育当然是不成功的。于是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差异,关注个体已成为重要的学习理念。

2、 正文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要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获取知识共同提高学业水平是教师要教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合作,不想为他人服务,这种意识与做法显然是与时代违背的。因此,在这种形势之下,研究和探索学生合作与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自己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所得,现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我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理解 笔者认为学生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学生合作

3、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乐趣,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改变。首先是在排桌时改变了电影院式的桌椅摆放形式,让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扎到一堆,这样学生就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了。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便于收交作业和管理小组,使学生更有利于与教师的交流,这样也使得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有利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同时展开各小组之间的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其次是增加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在教学中我认真备课、设计好每一节的讲学稿,在每一节课中我还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学会学习。我坚持一个原则,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

4、的不讲,老师讲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总之尽量少讲,因此基本上每节课我都给学生留出了至少20分钟的活动时间,使他们从自己的认识特点出发,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如我在教授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课时,先让学生动手多画几个三角形,同时画出它们的中位线,然后教师让学生测量出每个图形中的一组同位角的度数和一组对边的长度,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测量结果,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一方面同位角相等,另一方面中位线是对边的一半。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选择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有,合作要有缓冲时间。学习数学,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另外,鼓励学生有不用

5、的声音也是必要的。不要反馈时只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回答,这样的合作就失去了意义。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想,我们都应提倡拿出来讨论,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形成资源共享,使每个同学在数学上都有进步。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环境下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能体现出较多的合作方式,但一般是为合作而合作,为交流而交流,都流于形式,没什么真正的价值。现在我就小组合作的一些具体注意事项阐述如下: 1、选择合适的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合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的一声令下,学生便开始所谓的“合作交流”。这种合作根本没考虑学生是否有这种合作的欲望,

6、使得合作学习无目标无动力,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个人认为教师要学会巧设合作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因为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多边形这一课时,当学生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时,我让学生拿出橡皮筋,先拉一个三角形。对于三角形,四边形,学生得心应手,很快就拉好了。但当学生拉五边形的时候,有的学生失败了,也有部分学生借助于牙齿或硬物拉出了五边形,再拉六边形时,有的学生手指、牙齿不够用,怎么办呢?反应快的学生想到了与同桌合作,成功地拉出了六边形。我再问学生“如果要你们拉七边形、八边形,你们还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行”。这样学生在无形的动手

7、操作中,感到手不够用,逼得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去请同学帮忙。在借同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了:当一个人不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求助其他同学的帮忙,懂得在合作中完成个体无法完成的任务,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以此来点燃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把学生“逼上”合作的“梁山”这样他们就乐于与同学合作,一起进行观察、研究,同时也使他们感到了与人合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2、营造气氛,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如在教圆锥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讨

8、论关于圆锥的体积、我们可以研究哪些问题,怎样进行研究,学生讨论后说出了许多想要了解的问题:有圆锥的体积的大小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等等,研究的方法,学生也想出了许多,有先找到圆柱与圆锥的关系,再研究圆锥的体积,有把一个实圆锥体积通过平均分割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我们自己学过的几何体,再推出圆锥的体积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小组献计献策,当他们有机会代表小组进行汇报时,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自豪的微笑,这就说明他们这时候心里想的是整个集体,而不是自己。 3、开展小组评比,激励学生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

9、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办法。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采取了比一比,哪一组的“合作最好”这一激励方式。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哪一组合作讨论得最激烈、最快得出结果,哪小组汇报得最合理,就给这一组奖励一枚“合作之星”,说得不完整的同学可让组内的其他同学帮忙,答对了同样奖励一颗“合作之星”,到下课前几分钟进行小结,看哪一组的合作之星最多,哪一组就是今天的“最佳合作小组”。 4、把握合作时机,培养合作能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

10、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时,需要突破重难点时,如此等等,都是最好的合作交流的时机。比如在讲授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分数的概念强调分数概念中“平均分”,我设计了三道判断题。其中第三道题是:把一张圆纸先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二分之一,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我没有作出评判。而是让认为正确的同学坐着不动,认为错误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开展一场辨论,把认为正确的同学编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编为反方,辩论时,正方的代表拿出了一张圆纸片对折,撕开拿出一半向反方振振有词:“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占二分之一吗?”反方同学

11、也拿出一张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示意:我们把圆纸分成两份,这样的一小片难道是二分之一吗?经过一场精彩的辩论,我看同学们也基本理解了“平均分”在概念中的重要后进行小结:看来是否是“平均分”很关键,能不能占二分之一要看是否把圆片“平均分”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与同伴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策略,对问题的解释,并为自己的策略进行辩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5、合理安排合作内容,让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

12、要性的合作、探索,学生毫无兴趣,甚至会趁机聊天。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理安排合作内容,让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地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在中学教学学习中,注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惟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让人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中绽放的最精彩的音符,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下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它与其他教学方式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渗透。体育与健康课的合作的形式是丰富多采的,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合作的前提,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质,健康地发展,才是我们育人的宗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