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271229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穴位穴性与配穴http:/ ;印定2000年9月18日一、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我老师的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

2、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

3、,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

4、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咳嗽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1.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杼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

5、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治则原旨,并将内经理论付诸于针灸配穴的实践。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从针灸的治疗效应来看,又主要治气调气。例如治疗风邪侵袭经络时,应该“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在手足十二针方中,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均为阳经穴,功在调气,治气;而三阴交,内关为阴经穴,功在里血、治血;它不但体

6、现了调气为主的观点,也反应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配,协凋阴阳的原则。这一原则应在配方时加以体现,在制定总体治疗原则时也应执行。例如治疗截瘫的十一个法则,系一督脉为主,辅以“王氏夹脊”,配合五脏俞加隔俞以及膀胱经穴,均以治阳经为主;对于第五组方治任脉法,即为因阴经穴,治阴以配阳;第6、7、8组方是脾胃、肝胆、足三里与胃经、表里,阴阳相配。因此,从选穴配方到制定总体治疗方案,均说明我们要对于脏腑气血功能的调整极大重视。2. 以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的原则人之为病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结合经络的“是动”与“所生病”证我们在配穴上还是应该以尊重传统的循经配穴为主的原则。但决不局限为一条经

7、的穴位,而是扩大到以治疗经络的病理实质为主,联系相关的各条经脉,并以审证求因、标本先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循经取穴的原则。例如治疗中风十三治的“纠偏方”,是治疗偏瘫患侧的配方,在人体的上部有百会、风府、风池。中部有肩盂、曲池、合谷;下部有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等,涉及督脉、胆经、肺经、阳明经、膀胱经和肝经共计六条经脉。虽然选穴不多,而几乎占用人体十四条经脉中的半数;同时上、中、下三部全面照应,井井有条,比较系统。概括地说,病在上部常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病在中部常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病在下部常选用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同时结合证因分析,可知本方以通经活络,舒经

8、利节为主,且能调和阴阳气血,而以标本兼顾。如对于治疗腰痛的经验方“腰痛八针”,其组成为腰阳关、命门、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主要实用于肾虚受风以及腰膝酸痛等证。方中委中、腰阳关、大肠俞。偏于活血通经舒表,功在治标;命门、肾俞益精固肾,功在治本;涉及督脉、膀胱二经脉以及腰膝二部,全方共奏却邪疏表通经止疼、固本强腰、标本兼制顾之效。因此,掌握基本的穴性和配穴对于一个针灸医生来说比较重要,以下将我们常用的穴性与配方,分述如下:二、穴性与配穴 1、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中脘又名太仓,位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故能通达四经之经

9、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之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李东恒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足以说明中脘又能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阙疾病的要穴。胃气本以下降为顺,辅以足三里能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故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镇静安神、调补气血,专治脾胃虚寒、气血亏薄或一阙脾胃疾患、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属于气血虚衰者。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蕴而不燥。若见脾虚胃热,则可泻中脘,以导滞热;若见脾胃

10、不和,清浊不分,上吐下泻,则可补中脘以升清气,泻足三里以降浊气,佐三阴交以调和阴阳,则中气得以调畅,阴阳得以续接矣。 中脘 天枢 阳陵泉 中脘与天枢。因天枢为大肠之募,故两者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 中脘 气海 三阴交中脘、三阴交两穴,阴阳相配,健脾滋阴,和胃畅中,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气海为气汇之处,故为气之海也。功能为蒸

11、动汽化,以助运化之机。并且,能通调任脉,蕴固下元。中脘、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其功能为补中气,益气血,使之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运化生机旺盛;主治脾胃虚弱、脏气下陷、消化不良、肌肤赢瘦、遗尿、失眠等症,以及生殖泌尿系统的病证。 中脘 内关 中脘为胃之募穴。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三焦气机条达则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内关相配,通调水道,主治水饮内停,水谷不化等证。另外,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故又能治疗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 2、足三里 内关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

12、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针足三里能以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治疗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说:“百病莫忘足三里”。针灸大成中也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内关为心包经之路,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若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

13、肿、失眠多梦等证。因其又能升清经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故以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仓咳、不思饮食等证。 另外,对于刺足三里的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便于记忆附足三里歌诀一首:“针至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至心下,二寸至咽喉,如刺整三寸,颠顶血下行”。意思是说,若针刺足三里五分深,其治疗作用在胫部;刺一寸治疗作用至腹部,刺一寸半则治疗作用在咽喉部,如果深刺三寸则能平降血逆,用于质量气血上逆诸证,使颠顶之血逆下行。这一点在配穴和治疗作用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足三里 内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荥。

14、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以水润之。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 足三里 曲池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

15、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足三里太冲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者,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足三里阳陵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又因足三里能调

16、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足三里百会风府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足三里天突膻中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亦即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若为肺气虚而痰饮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