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265563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文言文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文言文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文言文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文言文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学反思(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实现状况本课的目标有三个: 1、知道断句的重要性。 2、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能给简易的课外文言文断句。 3、感受汉语的趣味,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导入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着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句,不同的断句方法,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感受到了汉语的趣味,也认识到了断句、标点的重要性。 在第二个环节,我通过归

2、纳、练习的办法,引导学生总结出断句的方法: 1、通文意。2、分难易。 、看标志。4、明修辞。 指出了断句常见的问题,并且总结了一首断句歌谣。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了两项练习,练习量比较大,从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断句。 二、需要改进提高方面 1、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练习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两段文字难易的梯度不太明显,都有点难度,导致班级有三四位学生不太会做题目。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肯定会受到打击,能力没得到锻炼。课堂上学生单独发言的机会不多,有些难度较小的题目,可以让后进生来答,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让课堂成为优秀生表演的场所。以后每一堂课

3、,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成绩较差的同学至少要回答一次问题,必须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如果他们都会了,那么课堂的效果就好了。 2、对“通文意”强调不够。在3班上课时,有两位学不约而同的这样断句:“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学生并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只是生搬硬套标志:“而”(表转折)在“而”前一般要断句。可见理解是断句的基础,是关键。标志只是起一个帮助作用,关键是要理解。在课堂上,虽然强调了理解是关键,也讲了理解的方法,但是强调得不够。可以给学生归纳出来理解的方法:1、熟读四五遍。2、结合注释。3、结合上下文。4、结合平时

4、的积累。关键还是平时的积累,平时背的多,自然理解得快。但做题时一定要做到前面的三点,这样有助于理解文段的内容。 3、练习时间不够充裕。前面归纳方法的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导致后面练习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如果前面能够紧凑些,练习时间多五分钟,学生可以多看几遍文段,讲解答案时能展开来讲讲,效果会更好。毕竟这种能力,不是靠老师讲清的,是靠学生练出来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2 基础教育(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5、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文言文阅读教学实及质量检测中又是怎样的现状? 笔者从本校20X年语文期中质量检测题来了解文言文试题有关信息: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肌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作品乙表现的主题是_。2、甲乙描写的景物,相同的有_、_、_从两首作品中的“_”来看,它们表现的特定时间也相同。 3、乙描绘的画面有声有色,表现“声”的句子是_;作品甲虽未直接写声,但通过“_”、“_”、“_”等词语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画外之音。 4、甲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图画,极力

6、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了_。 5、乙通过一系列景物的组接,空间上_巧妙暗示了远行者的情况。 、最能表现作品甲乙主旨的句子分别是_、_。 、甲乙都运用了有形可感的景物,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可见两首作品都具有_的特点。 8、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一种场景,然后用一句古诗词或自作一句诗来表现它。 从试卷分析可看出,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分别是83%、81%、85%、26、65%、51%、1%。也就是说,客观性试题得分较理想,而主观性试题很多学生则“束之高阁、未动笔答题。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练“背”功。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读、背、默“三字经”。在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这种理论的落后,思维

7、的定式、教学的惯性、随意的行为已成了制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一、存在的问题 1、轻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有的老师甚至在复习过程中把试卷上的题目先讲出来再让学生记下来,测验时准确无误地默到试卷上。问题是统一不变的问题,答案是统一不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中的任务就是按照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寻找老师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被严重束缚,学生本来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都不存在了。比如上论语十则,教师陶醉于自己的朗读示范中,然后布置背诵默写任务,学生依葫芦画瓢,不

8、敢越雷池半步。有位老师上三峡公开课,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整地板书的结构拼命忙着,师生尽量往标准答案方面靠拢。教师这样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这样做丧失了自己,丧失了课堂主人的地位。2、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人追求的是短期目标,需要的是短期效应。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阅读教学中只重视阅读材料应试分析,完整的阅读材料被支解得支离破碎,无法获得整体的感受,无法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残不知,是一个有机整体,字、词、句子、段落、层次之间有联系,它们和更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许多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时候,完全是按照考试题型讲解,其结果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9、在阅读中丢失宝贵的思想和灵魂,进而使失去活力和生命。 3、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以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元素。但有人急于求成,建构所谓的“整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如有一种模式为“读写结合”,即不管是怎样的课文,怎样的课堂,都要结合阅读让学生写出来。有的老师一上公开课,就编演课本剧,真是“课课表演课课演”。还有的公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但最后要学生模仿完成类似的作文,有的当堂完成,有的课后练笔,一堂阅读课变成了写作技巧的学习指导课,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属,阅读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试问:事先来作准备能当堂完成作文吗?这实际上是功

10、利主义,急功近利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反映。 二、解决的途径 1、学会阅读方法学会阅读,应是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除此以外,掌握阅读的方法也很重要。朗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默读。默读比朗读的速度更快,也比朗读更利于思考。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都是很有必要的。诵读。诵读注重眼到、口到、心到。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精读。精读是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完全理

11、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略读。与精读不同,略读只求概览大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提倡过一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他称之为“渗透性学习”,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读书不必一次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有的书多读几遍就读懂了。多读一些书,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浏览。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指粗通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它一般采取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比较注重书名、作者、序、前言

12、、目录、索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句结句、字体变化、参考文献、插图、图表等的提示性,注重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信息。 2、学会与文本对话 给学生充足时间与文本对话。 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就是。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了师生、生生对话。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实际上,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开始交流呢?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

13、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才敢走进课堂。”教师潜心文本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博,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二是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于对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切记体察”,师生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画龙点睛。三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对话“倾听”中,表现出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个性,丰富、提升文本内涵。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保证学生

14、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结合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奠定基础。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见到学生还没有认真读完就被要求停止,学生与文本之间常被教师讲解、师生问题、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主获得文本的意义。二是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间的阅读障碍上。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容易导致学生解读时出现障碍。特别是那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采用各种形式,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感悟。 在教师引

15、领导下与文本对话。 文言文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阅读,让学生与文本亲切对话。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有人把三者的关系表达为三种境界:老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老师引领学生走出教材。第一种境界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境界,它着眼于教师,教师教学好像是定量供应,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第二种境界是老师觉得已经注意让学生自己读了,已经注意教材为学生服务了,但关键的一点是老师还是不放心,把学生带进教材后给学生灌输的还是现成的答案。第三种境界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境界。老师是个引领人,应该让学生读、用心去读、去品,一旦进入真正的读书意境中,学生就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能进去,又能出来,完全成为阅读的主人。 、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参考”。 以现行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例,教师在潜心阅读时,就要跳出教参中框死的圈圈。突破传统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看法、新思路。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参考”。如呆若木鸡传统的观点指修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但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