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4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26185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4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辨析题(4道题,每道题10分)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错。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 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例如,在原子论提出之后,很多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虽然 还原论者看到了事物不同层次的联系,想从低级水平入手探索高级水平的规律,这种努力使可贵的。但是, 低级水平与高级水平之间毕竟有质的区别,如果不考虑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简单地用低级运动形式规律

2、代替 高级运动形式规律,那就要犯机械论的错误,机械的还原论将事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情的整体认识,这样 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固有的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 维方式考察大自然,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因此还原论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在自然科学中作为一种绝对有 效的思维方式。2、机械论自然观认为物质的运动来源于物质中内力的作用。错。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 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机械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的作用将处在静止或是匀速直线 运动,物

3、体所有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的过程和结 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3、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的科学基础。对,它们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使辩证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必然。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 图像。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导致了辩证

4、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4、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其真理性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也是没有历史局限的。 错。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但科学具有可错性,即科学的真理性总是有条 件的,有适应的范围,科学理论超出其适用的范围就会转变成错误。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科学理论虽然不能 被经验证实,却能被经验所证伪。科学的真理性在于它能够被证伪,不能证伪的理论是没有真理性的,一个 理论或科学定律是可证伪的,是因为它对世界提出了明确的看法。证伪主义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理论应当 越精确就越具有真理性。科学内在具有被证伪的可能,科学不等于正确5、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5、属于直接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 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 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 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 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6、科学的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地革命而飞跃地发展的。错。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

6、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 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 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 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 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 扩

7、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 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7、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因此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错。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 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的方 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归纳问题只有单纯运用归

8、纳时才会出现,只要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 就不会使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8、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的特征。对,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的思维特性,他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 维特性。所以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的特征。9、数学模型是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实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对,数学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模型是数学方法的一种 形式,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 关系的基本方法。10、观察室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

9、观察不受理论制约。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 观察。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 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 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 依靠观察实验。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

10、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 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 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11、科学实验室科学理论的附属品,科学实验本身没有独立的生命。错,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是相互作用的。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验比理论总是更为积 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 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12、科学与技术的伦理规范是一样的。错。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

11、的特点和价值取向。科学技术的主要伦理规范有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科学精神气质有四 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的伦理规范是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技术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 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13、科学活动不能算作社会总劳动力的一部分。错。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 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的方式本

12、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 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 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14、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对,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 “另一种生产力”。 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13、“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15、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错。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二、材料分析题(3道题,每道题20分)1、生态自然与科学发展观

14、(自然观方面)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根据生态科学和系 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 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 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

15、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2)主要特征: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 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3)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 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 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4)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的飞跃,(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二)科 学发展

16、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一为人民服务。(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的科学方法论。(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一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 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 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 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 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 纲挈领的理论。2、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观方面)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