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25865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小学生从他律转化为自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从他律转化为自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小学生从他律转化为自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水平。自律水平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所以,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水平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水平呢?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水平。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等就是用于通过“他律”的手段来初步规范小学生行为的。不过,“他律”永远只能治标不治本,不过规范小学生行为的最根本的做法还是要教会小学生“自律”。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准备,所有”自律“都先从”他律“发展

2、而成的。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水平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水平。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水平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实行。他律是基储是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实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对于小学生来讲,因为其在校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并且无论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水平,还是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

3、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组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来完成的。所以,小学生自律水平的培养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实行。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从而发展其自律水平。 2、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水平。 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监督者、集体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且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的榜样。加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和依赖性及其强烈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示范作用。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

4、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师具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优秀品质,无疑有助于学生相对应品质的培养。正如一名外国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来培养,品德也只能通过品德来培养,“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水平,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通过教师的榜样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的自律水平是培养小学生自律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3、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水平。 处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因为受其身心

5、各方面品质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水平,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水平也较低。所以,在这个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理解的提升、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水平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为小学生自律水平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矗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到小学生自律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

6、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所以,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自律水平的关键。 4、通过锻炼儿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律水平。 儿童自律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其中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与自律水平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两种心理品质有诸多相同的成分。如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且都与克服一定的困难相联系。具体讲,儿童意志的锻炼和培养是形成他们自律水平的基矗通过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水平(自制力),而自制力是自律水平内部构成要素的核心,这

7、样儿童自律水平才能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所以,通过小学生意志的锻炼来培养其自律水平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能够通过下面几方面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从平时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培养其意志;要有意识地使小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5、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出乎内心意愿的一种行为。从学生自律能力形成过程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并把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在内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学生根据己确立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即在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总而言之,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